田鲁渔先生生平事略 / 田鋆

田鲁渔先生生平事略 / 田鋆

(一)

先父田毓璠、宇鲁玙,一字鲁渔,晚年别号耐傭老人,旧制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一八六五年一月二十一日即淸同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于淮安城内旧察院西街西仓巷内(现按胯下南街编排门牌号数),家中仅有草屋三间。先祖淦亭公以贩卖中药材为生,走乡串5户,博蝇头微利,八口之家,生活极其清苦。

先父五岁入私塾启蒙,即知勤奋学习,决不无故辍读。先祖父晚年多病,不能长期贩运,赖先祖母为人家洗浣缝纫贴补开支,因此家庭生计更加支绌。先父就学馆金,益感无力支付,祖父有令先父退学、去商店学徒之意。先父塾师牟谷庵先生得知后,亲自造访先祖,谓先父是“读书种子”,颇有前途,中道而废,实为可惜。力劝先父继续读书,并自愿免收学费,以促其成,于是先父得以完成学业。一八八一年先祖父因病逝世,先父年方十七,乃一面苦读,一面设蒙馆(教启蒙学生)以养母。与同里丁默存先生宝铨(后官至山西巡抚)极友善。丁先生亦甚清贫,两人相约借蒲葭巷内二帝祠余屋,白天奔走谋衣食,晚间同往该处读书,既僻静,又宽敞,往往到深夜始返家就寝,无论风雨寒暑,从不间断。两人曾合制蓝竹布长衫一件,遇有亲朋婚丧喜寿大事,轮流套在旧衣服外面,前往参加。旧社会设有典当业,贫寒人家遇到困难时,持衣物去当铺典质钱财,以济燃眉之急。但当铺所付金额,仅及所当实物价值十分之一二,到期不赎,衣物即归当铺所有。因之至迟在限期前,必须千方百计筹措本利赎回,以免遭受更大损失。贫寒士子,只有依靠年终馆谷收入,因此常常至除夕始能前往赎取。先父亦为当铺常年客户之一,除夕排列在扰攘人群中,顶风冒雪而立,经常候至五更才得赎出衣物归家。事后先父常说:“我少年时,十年有九年除夕之夜是在当铺门前度过,天明回家,真正做到‘守岁’②了。”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己酉)入邑庠③。科举时代,家庭延聘塾师,多争聘有科名之士,束脩④较一般为高;科名愈高,待遇则愈丰。先父中式⑤后,生活始稍稍改善。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应恩科⑥乡试⑦中式。由于少年时代家贫,无人议婚,年已二十五仍是单身汉,在当时社会上是不多的,至此始有人介绍成家。先母唐氏为淮阴人,次年先父即就近在淮阴花姓家设帐授徒。一八九四年赴京应会试⑧落第⑨,滞留京师不得归,任“八旗官学堂”教习。所谓“八旗官学”乃清庭为满族皇亲国戚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八旗子弟平时声色狗马⑩,无所不为,创立学校不过聊以收敛其身心,不使在社会上惹是生非而已。先父任教,仅为维持旅居生计,非所愿也。此后,应湖北荆宜施道(官名)钱塘濮子潼先生延聘,课其公子绍戡(孝矩),绍戡幼年桀傲不驯,不服教诲,塾师每每不终岁即辞馆而去,濮公为此常感困扰,闻先父名,浼友相邀。先父至,与绍戡相处极融洽,绍戡学业亦有显著成就。四十年后,先父寓居杭州,一日见当地报纸登载绍戡随徐永昌将军到达杭州消息,信疑参半,试以短柬招之。绍戡接信当日即驱车来谒,礼拜甚恭,并谓“当年深蒙恩师殷殷培育,没齿不忘,今日能有寸进(任徐将军机要秘书,深得徐信赖),皆吾师之赐也。”欢晤连日,始恋恋不舍而别。先父叹谓,数十年情景,如在目前。当时居濮公西席数年,后赴京应会试。一九零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得中第四十二名进士,殿试⑪二甲。按清代科举制度,进士中除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是为—甲,以下皆为二甲)分别授以“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外,其余视试卷成绩依次授职,先在朝内翰林院以及各部,谓之京官,其次则外放各省为州县官吏。先父以先祖母年事已高,亟思迎养以娱天年。乃有意识在试卷中略作小小笔误,得以外放安徽。

(二)

封建王朝,以卖官鬻爵列为国库收入,及至晚清,国力衰竭,更变本加厉,视捐银多寡,分别获“候补道”、“候补知府”和“候补知县”等头衔。为了遮掩天下人耳目,昭示国家重在选拔人才,特定凡通过考试录取者,一律名为“科班出身”,优先授职。如中进士外放者,即所谓“榜下知县”(区别于“捐班”),分到省垣后,遇缺即补。捐班者每候补多年,有些地主、资本家买官也只为取得一张“护身符”借以鱼肉乡里而已。但官场陋习,即使“榜下知县”如无后台或不通关节,仍然不能“走马上任”。先父出身清寒,又不善于逢迎,在安徽省垣安庆候缺一年余,始得赴宁国县任。此后历任太和县、六安州地方官,最后授泗州直隶州⑫知州。兹就在皖政绩之犖犖大者略述如下:

宁国县 宁国地处皖南山区,人民多数以植茶为业,当时赋税较重,终岁辛勤劳动,仍不得一饱。先父到任,呈请酌免部分捐税,并多方扶植,使茶农事业渐趋发展。清末废除科举,改设学堂,宁国经先父手开始办学。事前亲赴各乡人烟稠密之集镇,调查了解,制订规划章程,呈报立案,并组织原为塾师之青年士子集中学习,作为学校师资。据民国初《宁国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知县田毓璠奉令开办学堂,考取塾师四十名,就文庙明伦堂设师范传习所,六个月毕业。次年春,就全县繁盛乡镇设国民小学堂十三所,每所聘任正副教员各一人,以师范传习所毕业学员充之,是为开办初级小学之初步……”为此后该县文化普及奠定基础。

太和县 太和县治在皖北,地瘠民贫,常有旱潦之灾,不少穷人沦为盗贼。且当地民风较为强悍,斗殴诉讼,时有发生。先父接任后,首先呈准酌免灾区田赋,使元气稍苏。接着,大力提倡普及教育,推行在宁国县办学之成功经验,并多方延聘有教学才能年轻有为之士主持教务,后来成为江苏教育专家的李更生先生即是其中之一。太和邑人王朝隆先生字启廷,清季拔贡⑬出身,博学能诗文,家仅中资,生平教书数十年,不慕荣利,每年馆金收入,不入私囊,委托一至友塾师某代为保管,累积成数,购置田地一百五十亩,以五十亩酬某塾师,一百亩拟举办义学,呈请官府立案;前任以尚无先例,延迟数年未办理。先父到任后,闻知此事,亲访王氏调查了解,对其输财兴学,倍加赞扬,并立即予以批准。同时考虑到王先生家本不丰,须公私兼顾,于是采取以下措施:(一)将一百亩田地号称“学田”上报,请准永远免征—切田赋;(二)订明界址建立石碑,并亲撰碑文昭示于众;(三)将此学田仍拨归王家自身管理,以免他人妄思染指。于是,在城内阎王庙旁建立“王氏义学”一所,不少贫寒人家子弟得以入学读书,时人称王为“一代宗师”。王先生对先父亦极其感佩,两人从此订交,诗文倡和,过从甚密。一九八三年太和县志办公室在《安徽教育志资料》第一辑中曾撰文《王朝隆先生轶事》记载此事。

六安州 署理六安州⑪一年,后实授泗州直隶州知州,未及履新,适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推翻清封建王朝,六安成立军政分府,先父乃留六安,维持地方秩序,并拯救一次乱军攻城之危局。根据六安县政协办公室一九八四年整理《淮上军在六安》的一份材料,摘录如下:“……九月二十八日成立了‘六安军政分府’,由汪道涵任都督,毕靖波为参谋长,田毓璠为民政长。将老兵暂编为一个营,奠定民主革命的基础。十月,江北提督段祺瑞部下毛姓哨官率部流窜六安,准备攻城,推翻军政分府,分府乃推田毓璠由士绅陪同出城面毛,晓以大义,剖陈利害,毛军见知州亲自出马,名正言顺,遂慑于声势,自动缴械,一场军事哗变遂告平息……”先父离任后,邑人缅怀善政,建立“去思碑”⑮,由名翰林王兰亭侍御撰书,其中涉及此次事件。有“……泗滨之鼎将沦,淮上之兵特起,赵垒已更汉帜,而周邦尚有殷顽,主客交疑,兵刃既接,公虑动干戈于肘腋,涂苍赤之脑肝,奋身以冒颠危,垂涕而陈祸福,举使秦晋交续而围解,楚赵插血而盟成,青雾旋清,阳春复现,民之幸也”之句。先父待六安形势完全稳定,生活秩序正常,始卸任返里。数年后,六安县各界重修城中名胜鼓楼,派人专程来淮,乞先父以文字留念,先父撰寄楹联一副云:“下临扑地闾阎,九日登高,把酒曾携佳客至”;“深负此邦父老,三年不返,凭栏犹盼使君来”。亦足见先父与该邑人民深厚之感情。

(三)

先父服官近十年,三任州县,素以廉洁自励。卸任空如洗,一家十余口,难以成行。六安绅商各界闻之,自动筹集“程仪”⑯相赠,始得买棹东归。初暂寓淮阴,先祖母逝世后,扶榇回淮安,定居双桃柳巷(现名双刀刘巷——编者),闭户读书,无意于仕途宦海。丁默存先生曾推荐为淮安关监督,婉辞不就。淮安关素称肥缺,或问之,先父曰:“吾不欲为子孙留造孽钱。”居家乡二十余年,凡属地方公益,无不全力以赴,且事必躬亲,不辞劳苦,现将服务桑梓及其他事迹,分别叙述于后: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辛酉)苏北淫雨多日,高宝湖倒灌,淮西白马湖决口,洪水泛滥成灾。运河西岸一片汪洋,农村人畜田庐,损失惨重。逃得性命者露宿西门外老人堂一带,无衣无食,嗷嗷待哺。先父领衔向淮安旅居京沪银行家、企业家呼吁。于是周作民、谈丹崖、朱虞生、许汉卿等诸先生纷纷解囊相助,推先父主持赈济工作,后并修白马湖堤,以工代赈。先父亲驻工地督促,堤修成,灾民始陆续归来,重整家园,得以存活者无数。十年后,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夏间,江淮并涨,沂复继之,淮西福公堤漫溃,同时高邮湖东堤亦溃决二十余处,里下河一带均成泽国。灾民到处流窜,沿街乞食,先父与里中诸先生筹集并募捐粮食,临时设立粥厂,委托龙兴寺住持妙高和尚负责施放,使灾民得以就食,成为一变相收容所,至次年三月始行解散。

淮安城垣坚固雄伟,素称江北名城。由于年久失修,坍塌日甚,里人呈请专款重修,延先父主其事,先父率众宣誓,矢洁奉公,每日必亲临监督,虽烈日严寒,从不间断,使这座名城恢复旧观。民国以后,频年军阀混战,争夺地盘,一九二五年己丑山东督军张宗昌所部侵扰苏北,两淮屡有风鹤之警,一夕数惊,过境军队索给养,其势汹汹,居民惶惶不可终日。先父与绅商各界筹款支应,并出面交涉应付,使人民财产得以未遭骚扰与破坏。

辛酉水灾赈款尚有余数,先父专程赴京向捐资诸同乡汇报经过,并征求处理余款意见。朱虞生先生倡议创建慈幼机构,收养贫苦孤儿读书习艺,定名曰“江北慈幼院”(《淮安文史资料》第二辑载有专文介绍——编者),推先父负责规划。先父乃亲拟筹备方案,一致通过。委派李翼唐先生宏增具体主持院务。并成立董事会,群推先父全权代表旅京董事就近监督指导,培养造就一批技术人才,其中以刘生殿寿尤为佼佼。抗战军兴,日寇陷淮安,刘生避乱去沪,先父适寓上海,即将刘推荐于周作民先生所办之诚孚纱厂,解放后改为国棉×厂,刘成为厂中骨干,直至退休。

对于乡邦文献,亦有较大贡献。民国以后,江苏省当局令各县续修县志,周衡甫太史钧主其事,延段笏林先生为总纂,先父及顾竹侯,杨筱章、徐少泉、陶次壎、周啸山诸先生为分纂。先父担任“列女门”,认真负责参照旧志核编,有时亲往节孝总祠(祠址在西长街南头,原有房屋早圮毁——编者),缘梯上下,逐一察看牌位,以求准确。续辑《淮郡历科题名碑》,并撰序有句云:“会试起癸未,迄甲辰。殿试起乙酉,迄癸卯,一一征录,将付剞劂⑫,乃李氏之版辗转求之不可得,爰倩朱君亦奇书之,通付西法影印,以成完璧”。协助著名诗人段笏林先生著作《椿花阁诗集》付梓工作。一九一八年丁默存中丞谋印其师段笏林先生诗,方订议而丁被害,遂致停顿,先父与顾竹侯先生力促其成。段老自序中有云:“移写商榷,未及授梓而默存被祸,痛入肝膈,无意料理。田君鲁渔,顾君竹侯见斯事之无成也,毅然自任。商之顾君秋岚,裴君梓青各有所助,门人周次衡博学橐笔游沪,任校勘之役,并愿邪许⑱,遂得藉手就正有道……”。协助完成《楚州丛书》的刻印工作。一九二零年如皋冒鹤亭先生广生任淮安关监督,携带刻工二十人,搜集吾淮名人遗著之手抄本及稀有之版,名为《楚州丛书》以付刊问世,浼先父襄之,先父力助其成,并亲自校勘,使乡先辈著作赖以流传者不下十余种。吾乡文庙,过去无专人负责,年久欠修理,先父倡议成立“洒扫会”,与乡人筹款修缮一新,并确定轮流值年,监督岁修,使庙宇保持永久。段笏林先生编辑《徐节孝年谱》未竟因事中綴,将继续完成之责委诸先父。先父乃旁征博引,历时数月始毕其事。为了推崇原作者,通篇仍用段老名义,不署己名。书成,段老复撰《徐集小笺序》云:“……念老病日增,爰以年谱归之鲁渔,属为增益,书成仍署予名,固辞不获。”两老互相谦让之风,一时传为美谈。

在仗义疏财周济亲朋方面,亦多感人事例。丁默存中丞,为先父总角交。民国后寓居上海时被害,上有八旬老父,下有幼子三人。临殁前遗言托孤于先父,先父闻耗,星夜赴沪,处理善后,并护送灵榇归葬,料理其家事,延师课其孤儿,直至成立。十余年后,先父就养杭州,丁氏兄弟因析产纠纷,互有争议,先父得讯,不顾巳逾古稀之年,千里舟车之跋涉,只身返淮,责以大义,并妥为安排,使各得其所。旧友李佩笙先生晚年丧子,媳亦相继病逝,遗有孤孙男女各一,老怀拂逆,郁郁以终。先父代为抚养双孤,并培植其孙李绳武读书直至就业,还遣嫁其孙女。四伯父介珣公一九二〇年病故,遗孤六人,仅长子成家,先父迎养寡嫂,并对其子女尽教育之责。堂弟斌自幼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先父着意培养,直读至东南大学商学院毕业。革命军北伐成功建都南京后,江苏省举行第一次县长考试,应试者不下百余人,仅录取七名,斌弟为其中之一。旋委任为仪征县长,多所建树。后因病辞宫赴沪就医,病榻编撰《中国盐税与盐政》一书问世,为当时经济界人士所重视。竟以肺结核病缠绵日久,终于不治,卒年未满三十,惜哉!堂兄仲崎,在南京工作,中年病故,遗孤四人,家境萧条。先父资助归骨故里,安置其长女入江北慈幼院习艺,不幸又复夭折,先父按月周济孤儿寡母生活费,直至其女参加工作始停止。二姑母适徐姓,在皖南山区,夫妇长期不和,晚境益困苦。先父接其来淮安供养终其身。小姑母家素不丰,子女众多,生活支绌。先父为其遣嫁长女,后复将幼女带回家中抚育入学,视同己出,及长择婿嫁之。远亲陶氏,嫁后丧夫,孑然一身,饔飱不继,先父按月贴补,从不间断,达十年之久。其他一次性对亲朋资助解决困难之事例较多,凡此种种情谊,戚朋里闬有口皆碑。

(四)

安徽安庆市对江东流县(今东治县)属八都湖滩,有荒地数千倾。民国纪元后,皖中旧友俞寿平、俞寿田诸先生拟集资向官府申请开垦,邀先父参加。先父亦领得部分荒地,亲自料理,筑草屋数间,每岁必往督耕并读书其中,逗留数月始返淮,绘《都湖课耕图》纪其事。若干年后该地区悉为良田,人畜聚居,竟成村落矣。段笏林先生《椿花阁诗集》中有《怀田鲁渔安庆》诗云:“今君用家法,结庐在江湖。买田事耕辟,下潠成膏腴。筑圩种粳稻,近水栽蒲菰。长林赋桔税,方塘收渔租。后园傍山脚,秋菜平畦铺”。

海安韩紫石先生、湖南符宇澄先生等集资在苏北东台沿海地区(今大丰县属)盐碱地开垦植棉,定名为“泰源盐垦公司”。以先父在皖有垦荒经验,浼主其事。先父亲往该区傍海地带考察地形之变迁,潮汐之趋势,制订规划及措施,报董事会审查通过。然后董事会商请先父担任总经理,不需常川驻公司,仅负指导之责。先父坚不受月薪,每年去垦区—二次,另推易敦白先生具体负责。待有成效后,先父即辞去总经理名义。

江苏省当局兴办导淮工程,并于扬州设立“导淮工程局”。聘先父为“评议”,每年开会一两次,讨论有关事官,于是先父经常仆仆风尘于淮扬及垦区间者数年。

(五)

一九三零年秋,鋆由天津盐业银行奉调至杭州盐业银行工作,先父与鋆书云:“西湖水光山色,素为予所思慕,惜尔母多病之躯,静不思动,加之安土重迁,不欲浮家泛宅,斯为憾耳”。一九三二年先慈见背,鋆重申迎养之请,遂摒挡一切,于一九三四年秋举家离淮,移居杭州红门局诚仁庐,先父每晨携诸孙徜徉于西子湖畔,甚以为乐,尝谓平生清福,无逾于此矣。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后,步步进逼,先父预感大乱将兴,兵祸难免,隐忧不已。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变起,继之“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江南相继沦陷,十二月下旬杭州失守。先父年迈,儿辈尚幼,无法远避,惟有全家困守愁城而已。

先父博览群书,尤嗜周易,钻研数十年颇有心得。平时除吟诗撰文外,对《易经》几乎手不释卷。离淮迁杭时,行箧所提书籍,亦易类居多。杭垣沦陷后,闭户家居不出,益浸淫于《易经》,博采诸家之说,分门别类,附以论说,编成《易例类征》两卷。一九三八年迁居上海后,就近假借侨沪友人关于易类书籍,以补充所不及备者,又续成《易例类征续编》两卷,并冠以序记其事:“予昔侨寓武林,丁丑冬淞沪事变,风鹤之警日至,居人避地渡江者如潮,日常数十万人,城空若墟,予安命孤居,平生笃嗜羲经,行箧所携,多易类书籍。镇日无俚,因取诸家所释易例,分别部居条举件集,成《易例类征》两卷。虽宏纲细目略备,究以征搜不广为疚。戊寅迁上海,积次与友人假得易注多种,关于释例增益为多,复成《续编》两卷,分类仍依正集,惟于全经通义内增观玩通例、易广义两类。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为读易最要之例、固补前编所未备,而易蕴包含甚富,即非卦爻常例所及,而援引古谊,发明圣学,推演世运,凡可参证于易理者,亦可见其义象之广大焉……”前后共四年完成此役,并由易学专家广东张其淦先生作序。解放后复手抄一部,由北京图书馆珍藏。

一九三七年岁末,杭州为日寇陷后,敌军追击至江干,纵火焚烧,火光烛天,三日不绝。城内外人家多有被破扉而入,搜人劫物者。先父曾有《杭垣纪变》诗六首,其中有“动魄连宵赤烧明。”“虎能入室多缘伥,鼠竟穿墉不避人。”“密室已归沙吒利,几家能保卓王孙”之句。可以想见杭州当时景况之一斑。次年江浙秩序粗定,交通逐次恢复,全家迁至沪上,各地避难来申者日众,先父复得与旧友如凤阳俞寿田、丹徒许鲁山、扬州董逸沧、湘潭翁铜士、长沙曹俶甫、金山高吹万等诸先生相聚晤,曾绘《海滨修禊⑲图》,互相倡和,劫后重逢,率多忧时伤世之作。旅沪六载余,太平洋战事发生,英美飞机常来上海投弹,右邻中一弹片破窗入室,幸未伤人。人心浮动,纷纷离沪,先父以当时扬州物价较廉,且近家乡,遂举家迁扬。抗战胜利,国民党政权挑起内战,处处失败,长江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南京政府有划江而守企图,时鋆供职江苏省农民银行镇江总行,虑大江南北一旦交通断绝,瞻家困难,遂复仓皇举家移至镇江。一九四九年四月,南京镇江相继解放,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良辰,全国人民集会游行,以示庆祝,镇江亦万人空巷。先父兴致极浓,策杖出门,于巷口坐观游行队伍,历三小时毫无倦容。一九五零年长孙女巽春、长孙复春先后结婚,先父喜谓“记得予壮年在濮子潼先生家处馆时,曾有‘黄花寒不落,红叶晚逾妍’诗句,子潼先生谓必有老福,予自分成家较晚,得子尤迟,不敢作此想。乃天假之年,尚能亲睹孙辈成家立业,濮公言中,予愿足矣”。先父居镇江六年,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农历甲午二月二十一日午时寿终,享年九十周岁。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设中央文史馆,延聘海内知名人士担任馆员,曾由陈叔通先生推荐并委托先父门人濮绍戡代邀先父入都供职,先父以年事已高,精力不逮,恐贻误要公,同时亦虑难任长途跋涉之劳,婉言辞谢。旋中央复令江苏省当局就近征聘,由省委负责同志委托镇江民主人士陆小波先生来征求意见,并说明不需每日到公,仅备谘询,先父欣然接受。惜聘书送达时,先父逝世已三日矣。遗箸《易例类征》正续编共四卷,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准备出版。其他尚有抄本待梓之《耐傭文存》二卷,《耐傭诗存》四卷,于十年动乱中散佚,只字无存,甚为可惜。一九五四年四月并迎先慈灵榇由淮来镇合葬于镇江西郊小太古山,至今忽忽已三十五年矣。

注释:
①馆谷:指旧社会教私塾馆所得的报酬。
②守岁:旧社会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即每逢农历除夕(俗说三十晚上)通宵不寐,秉烛达旦。谓之“守岁”。
③入邑庠:科举时代,最基层考试在本县进行,谓之“童子试”,应考者称“童生”,录取后称“庠生”,乃科名之第一步,入邑庠即考取本县秀才。
④束脩:旧时代私塾学生交给老师的学习费用3
⑤中式:即考中举人。
⑥恩科:清代科举制度,每三年开科一次,是为正科。如遇皇家添丁或帝后生辰等大典,临时增开考取士一次,谓之恩科。
⑦乡试:明清两朝,都是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叫乡试;考中的人叫举人。
⑧会试:各省录取的举人赴京参加礼部主持的考式,谓之会试,会试录取者名曰贡士。
⑨落第:乡试以上的科举考试没有考中的人谓之落第。
⑩声色狗马:声色指歌舞和女色,狗马亦作犬马,即养狗和骑马。声色狗马系泛指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
⑪殿试:封建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各省在会试中录取的贡士入朝应殿前考试,谓之殿试。
⑫直隶州:清制州及县均为最低层地方体制,同属府管辖。直隶州是直属省辖,与府平行,等于目前省辖市。
⑬拔贡:选拔秀才中的优秀者,名曰拔贡。
⑭署理:署理等于试用;实授即等于正式委任。
⑮去思碑:旧时地方对去职官吏表示颂扬和怀念而建立的石碑。
⑯程仪:即路费的雅称。
⑰剞劂:雕版、刻书。
⑱邪许:这是众人劳动时一同发出的呼声,即劳动号子。《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里借用作“赞助”之意。
⑲修禊:古代迷信习俗于阴历三月初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禊;后引申为欢聚之意。

***************

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方针,并对这一方针作了理论阐述,提出不论何种阶级、何种党派、何种信仰,凡是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对国家、民族作过重要贡献,或者在学术上、事业上有过重要建树,都应积极地征集以至出版他们的资料。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