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钱庄业的兴衰 / 王士义

我叫张仲钧,今年八十四岁,从十五、六岁起就在钱庄里学生意,直到三十年代初淮安钱庄业完全倒闭时,才离开了钱庄。为了反映当时淮安钱庄业的面貌,提供部份史料供学者研究参考,现将所见所闻叙述如下。由于事隔半个多世纪了,偏差遗漏难免,请谅解。

钱庄的兴起

清末,社会上通用的货币是“元宝”、“制钱”。一只元宝最大的是五十三两,最小的是一两。制钱是用黄铜铸成圆形,中间有个方眼,使用时用绳子一个个串起来,一千个叫一吊,二十吊叫一担钱。制钱又分大钱和小钱,大钱是好铜铸的,稍厚;小钱是沙铜铸的,小而薄些。大钱和小钱币值是一样的,但使用时要搭配,如一百个制钱中七十个是大钱,三十个是小钱,市场商品流通和家庭用钱,均需到银匠店调换。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量逐渐增多,银匠店搞兑换就不适应了。于是,从银匠店中又划分出专门店号经营兑换,统称“银号”。
光绪年间,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把制钱改成铜元(又叫铜板),一个铜元抵十个制钱,元宝改铸银元(又叫洋钱)。这对市场商品流通、汇兑等方面,比过去方便多了,但在携带,运输时还是比较笨重。因此有些地:方开始发行钞票(纸币).后来.南北地区之问商品流通量电逐渐增多,单纯搞兑换的银号又不能适应了。于是,在银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钱庄”。钱庄承办存、放、汇、兑业务,这样既发展了金融行业,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
从清末到三十年代初,淮安钱庄业是鼎盛时期。谦泰钱庄是淮安最老旧钱庄,地点在响铺街玉器巷头西边,老板陈筱珊,淮安人。店出设总管、管事(等于现在公司经理、副经理)、总帐、内帐、外帐、银房、钱房、跑外昀、相公(学徒)等,计有二十六、七人,除了承办存、放、汇、兑,并做外庄(贩运货物),是地主商业资金。鼎泰饯庄是淮安钱庄业中最大的一户,地点在响铺街捕衙巷头,门面朝北。老板俞恕斋、聂进堂,均镇江人,他们另外还开了一爿棉布批发庄。这个钱庄负责管理的人叫一座、二座、三座,也还有总帐、内帐、外帐、银房、钱房、跑外的及相公等,计有三十多人。承办存、放、汇、兑、做外庄,经营量大,而且比较活。其余还有二十家,列表附后:

淮安钱庄不外是这三个地方的人办的,淮安人办的叫“淮帮”,扬州人办的叫“州帮”,镇江人办的叫“江帮”。淮安钱庄资金主要是地租转过来的,纯商业资本的少。各户的资金不一,小的约一两千元,中的约三、五千元,大的约七、八千元,达到万元以上的不太多;合股的占多数,独资的少数。一般人员的月薪八元到十二元,管事的十八元到二十四元,内、外帐十二元到十六元,跑外的十几元,但旅费是报销的,还有两吊零用钱。钱庄同人(即店员)平时用钱还有个名堂叫“一底半面”,如月薪是十元,每月可以超支五元,但到年底分红时老板要扣回的。如果分红金额抵不了“一底半面”帐的,就要记“跨薪俸”帐,即在下年薪水中扣还。全年的总利润,要扣除百分之九的福利费和百分之四的公积金(用于修理房屋和添置办公用品等),其余的分红。同人的分红,由老板和管事的研究决定,一般情况下每人可分得六、七十块钱,把“一底半面”帐冲还后,多少还可得点。股东分红,由股东会研究,按股份大小分。
在旧社会,要找到事干是不容易的,进钱庄更不容易,首先要请人投门子推荐,被老板接收后还要立保荐书才能进店。保荐书,有好多条规矩,概括起来是十六个字:“走,失、拐、带,保人负责;天年时气(生病或死亡),与店无关”。管事是老板亲自聘请的,不立保荐书。相公进店,不仅要有保荐人,立保荐书,而且要交“押柜钱”,进店第一年自带饭吃,干的多是扫地抹桌、冲茶倒水、替人盛饭、刷锅洗碗,以及早晚上下店门等杂事。比较大的钱庄用个把“出店”的,专门打杂,但出店的不准进柜台。店里如有个出店的,相公的杂务就轻些。相公除杂务、数钱,帮帐外,也学几句生意经,譬如“人无笑脸休开店”、“生意不成、言语未到”、“生意不成仁义在”等等。相公满一年后才能到柜台上帮帮活,每月给几个零用钱,三年期满后直接工作,开始每月给两三块钱,两年后每月给八块钱左右。相公的地位,比当时的手工业学徒好些。
另外,再说一下“钱业公会”。民国初年,淮安成立了商会,下有七十二个行业公会。二十多家钱庄,从业的有三百多人,所以亦成立了钱业公会,推举钱庄业中有威望的五人组成董事会,鼎泰钱庄的俞恕斋、聂进堂为正副董事长,主持公会活动。公会办事人员有文书、会计、会差等,人员薪俸、办公用品、茶水等经费开支,是在同业中收会费和在交易中取“会厘”(同业中买卖成交中收费)来解决的。公会活动主要内容一是同业碰头会,每天上午各钱庄来一人到公会碰头,谈行市,议行情,定行市。各家有本行情簿子,记下当日行市,带回去挂出,就叫当天牌价;二是同行中做交易,买卖银子,相互拨款,轧平帐款;三是同外地公会联系,通信息,做买卖,汇款等;四是收会费(商会摊派费用,由公会分到各家承担,筹收上缴)。

钱庄经营范围和盈利手段

钱庄的经营范围是比较广的,盈利手段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无利不入,无利不出”。
过去地方政府每年收的钱、粮、税收,官田局管的官田、军田、学田所收的田租,都存放在钱庄里,地方上缴和上方批拨款项给地方的,均通过当地钱庄。地方动用款子,由县政府财政科(局)到钱庄里批拨。政府存款多,进出也快,利息是很小的。政府机关和警察局的费用开支、人员薪饷是由国库开支的,同钱庄没关系。政府对钱庄每年只收一次“所得税”,没有营业税,所得税也是有限的。淮安有部份寺庙拥有土地,其地租收入,也存放在钱庄。大寺庙每年地租有好几千担,有的年存款上万元,如湖心寺,一次提款就是三、五千元供寺内日常开支。淮安过去是地主城市,多数地主也把地租收入存在钱庄,少的几十石,多的上千石,如南门有个地主浑名叫叶大赖,他家每年就有五、六千石地租。地主家存款,分动期和不动期两种,动期的随需随取,没有利息;不动期的计利息,月息八厘到一分。有的地主到钱庄搞“翻洋厘”(就是买卖银子,银头高的时候存进,银头低时取出)。地主搞“翻洋厘”,钱庄不仅不吃亏,而且有利可图,因为当时的银店放出收进,也是随着“洋厘”高低去干的。在大量的存款中,有种叫“做寿会”的会款(年纪较大的人,为了准备好处理身后丧事的用款),每十人就是一个会,所以又叫“十人团”。有的人能参加两三个会,一个人一股,一股十吊钱,全城有若干寿会,加起来数字就大了,皆存入钱庄。会款利息很低,月息只有五厘。
钱庄放款、汇款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店家、行家,因为他们经营的棉纱、布匹、百货、杂货、油(烟)酒、粮店、粮行、药材、木材、猪、大盐等面广量大,钱庄对其存款的月息是八厘到一分,但放给他们的款子则是分别对象计息的,月息有一分、一分二、一分半,高的达一分八。凡是放一分、一分二利息的,大都是些大户,在商界中约占百分之十左右,因为他们数目大,周转快,回收有把握,故钱庄有时还派人上门去兜生意。如对“恒顺”、“洪慎”、“临泰样”、“润源”、“洪源”、“郑叔记”等绸布庄,最多一天进出数量高达六、七千元,“银厘”却只有半厘。凡是放一分八利息的,在商界中约占百分之六十,因为这些店家往来数字只有几百元,最多千元罢了,周转又不快,因此不仅月息高,而且还要有保人,怕“坏帐”(破产,还不了),但真正“坏帐”的也是少见的。凡中排以上的钱庄,大都搞汇款业务,在汇出汇进中拿“汇水”(手续费)。在庄与庄、地区与地区之间还有好多名堂,如“翻钱色”、“翻银色”、吃“银厘”和“阀”等(翻钱色,即以铜元兑银元,一个银元兑铜元,可赚到二到三只铜元;翻银色。即以一个银元的当日市价折为银两;在进出高低价中取利叫“银厘”;阀,指衡器标准,苏南通用的是苏州的秤阀。十六两三钱为一斤,淮安通用的叫漕阀,十六两为一斤)。
淮安钱庄与外地钱庄的信息是灵通的。淮安钱业公会天天要到清江公所去取信息,清江则天天去镇江摸信息。淮安从清江向北没有业务来往,与南京、上海、杭州、福州等地的业务往来,非通过镇江中转不可,所以获取信息是很重要的。钱庄之间的银子往来,均按“平色”办的。“平色”是钱庄谋利的一种手段,“平”就是阀,“色”就是银的成色。
淮安“平色”比清江大,镇江的比淮安大,如清江汇一千两银子到淮安,需汇足一千零五两,折算为一千两,而淮安汇镇江,则要汇足一千零十两,折算为一千两。从外地来本地做生意的“客户”。当货物出售后手头上银元、铜板多了,携带困难,就到钱庄办汇款,钱庄从中得“汇水”,赚头是大的。承办汇款业务的都是中排以上的钱庄,而且大都又搞外庄,如在淮安收购大米、麦子、黄豆、花生、食油及生猪、大盐等到江南出售,然后又从江南批购棉纱、布匹、杂货、药材、木材等来淮安出售,或者在新粮上市时以低价收购囤积,到年底或三春天青黄不接时就高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淮安钱庄业在鼎盛时期,每年盈利是很大的,门市性质的小钱庄约两千元上下,中排钱庄约五、六千元左右,大中排钱庄约七、八千元左右,大户达到万元以上,全县钱庄年总收入约十五到二十万元左右。

钱庄从衰落到倒闭

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后,全国的金融资本在逐步集中,国家和地方银行纷纷建立,特别是一九三三年四月六日,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发了“废两改元”令以后,淮安大小钱庄经营的业务受到了限制,无大收入了。于是,有的转移资金办商业,有的买土地,钱庄逐渐衰落了。一九三六年初,国民政府对金融币制又一次进行改革,开始发行纸币(当时叫“法币”)。整个存、放,汇、兑业务均由各地银行办理,淮安钱庄业从此也就日趋衰落直至全部倒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