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根椐地的北季干校 / 陈阳

抗日民主根椐地的北季干校 / 陈阳

一九四五年春节后,盐阜行政公署文教处在阜宁县益林镇(那时称“东益市”)召开一次盐阜区教育工作会议。淮安县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文教科长章继成、督学姜亚才、科员季万、实验学校的政治教师胡启成和我五人。会上总结了一九四四年教育工作,对一九四五年的教育工作作了部署,行署主任曹荻秋同志还作了关于教育改革的专题报告,强调今后全区教育工作的重点,由以儿童教育为主转向以成人教育、干部教育为主,还提倡民办公助的办学方向。通过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淮安县民主政府在根据地率先办起一所初级干部学校(简称干校),并全面开展村学运动。

随着教育工作的全面改革,全县从事教育工作的干部和师资也作了一次大幅度的变动。我被调至淮安县苏嘴区北季干校工作。北季干校校长由区长季洪湘同志兼任,我担任副校长。区长虽然兼任校长并不到校上班,全校实际工作统由副校长负责,另配备李立人、吴天民、杨孟良三人为教员。我们四人首先对文教科的指示做了认真学习和细致研究,然后进行了具体分工。我和李立人负责初干教育,李还担任青干班的算术、地理课;杨孟良负责辅导村学,兼管总务和三四年级班主任,教语文;吴天民负责青干班兼教五、六年级语文、历史等课程。我本人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初干教育和村学辅导工作上。

一、因时因地开展初干教育

遵照上级布置,初干教育工作的课程分政治思想和业务两大类。我们从北季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政治思想课程与业务课程交叉进行,除专职教师外,还根据需要在区所辖范围内聘请部分干部和老农为教师。

区领导给干校的指示是:培养基层干部,教师主要工作是教学,对区内每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工作,干校都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基层干部进行政治和业务教育,这样初干教育的任务就很明确了。

北季小学是有一定基础的。—九三五年就办了私立初小,建国后是一所公办初小,用初小的校舍办干校,以北季乡的乡干为培训对象,并以乡长季开太的嫂子、积极分子陈士珍和指导员季凤成二人为骨干,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同时将青干教育和民办公助的村学试点作了周密的安排。

初干教育还因时因地制宜的聘请部分党政干部担任教师,对聘请的教师在时间上不固定,根据区里的工作重点随时作出安排。例如春耕春种开始,为了在敌后农村掀起一个春季大生产的高潮,区委书记和区长都到北季乡来搞春耕试点,我们干校就抓住时机积极发动群众投入生产运动,首先把乡干和村干集中到学校由区长、教导员布置春耕生产工作。区教导员方英同志在会上作了大力开展春耕生产的动员报告,然后请当地老农季硕富作春耕农业技术知识的讲授,如深耕、播种、施肥和山芋育苗等农业常识,也就是对乡村干部上了搞好春耕春种的政治课和农业技术课,会后组织讨论,干校教师和乡村干部一道参加学习,掌握小组讨论情况。每周订为两节课,星期一、三下午为初干学员的上课时间,因为初干学员都是农民,对春耕春种的操作过程很熟练,初干教育的任务,根据布置很顺利地完成了。

二、开展保家抗日的宣传

春耕生产收犁以后,区里立即布置各乡的参军任务。北季乡是抗日老根据地,干校和北季乡长、指导员接受任务后,便在群众中轰轰烈烈地宣传起来。干校从群众中搜集资料编出《王凤祥别母参军》的小淮戏,由北季农村剧团演出。季良成、陈建春、孙焕凤、季云等都是这个剧团的演员,戏排好后,请县委书记王一香同志看彩排。王书记肯定了我们演出效果并对剧本的部分情节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利用一个星期日下午在学校门口搭起舞台正式上演。那天龚营农村剧团也有节目配合演出。在敌后农村,演戏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因为群众常年缺乏文化生活,农民自己敲锣打鼓演戏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前后三庄老百姓都赶来看戏。龚营剧团演出的是《参军去》,北季剧团还演出剧作家黄其明编的以捉汉奸为中心内容的小淮戏《眼前报》。演出前,由区长季洪湘同志讲解敌后斗争情况和参军的重要意义。会后在乡村干部中组织讨论,联系实际,各抒己见,从而认识到做汉奸当亡国奴都是没有出路的,青年人只有踊跃参军,壮大抗日力量,才能保住家乡、挽救国家民族,有力地驳斥了“好人不当兵”的谬论。

经过区乡千部的通力合作,干校教师的大力配合宣传教育,北季乡的参军任务按时完成,并走在全县各乡的前列。在宣传动员阶段,区长的动员报告和小淮戏《王凤祥别母参军》都成了我们干校生动形象的教材。用当地人当地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收效很显著。此外,还用新四军、八路军艰苦奋斗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远大理想以及国民党制造内战、消极抗日等事例作为初干班的政治教材。

三、配合开展民主选举教育

一九四五年春天,在敌后坚持抗日的淮安县民主政府,布置基层选举工作。苏嘴区政府首先选择在北季乡搞点,由区教导员方英同志具体抓这项工作。方教导员到北季乡和指导员季凤成研究后,确定北季东边的杨圩、李圩、陈圩、顾庄、月堤这几个村庄为一个选区,成立行政村。我们在群众中普遍开展“选好人办好事”的教育,干校教工帮助写选民榜,选民都上红榜,不合选民身份的人上黄榜,挨家逐户,不分男女,只要符合选民条件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大会、小会和分组讨论,选出公民杨士荣为第一任村长。因为这个村有一名劳动模范汪福祥和一名劳动英雄周相成,就取名为“劳动村”。在劳动村选举过程中,干校的政治教材就是以“新村选举”为主要内容,使全体学员受到一次生动具体的民主教育。

劳动村的新村长选出来了,村学教师还写了一篇关于“新村选举”的新闻报道在《盐阜大众》报发表,并把这篇新闻报道拿到当地群众中去做读报材料,群众髙兴地说:“我们劳动村也上报了!”劳动村的民主气氛更加高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因之得到鼓舞和提髙。

四、干校辅导村学的做法

“村学”是在教育全面改革中产生的新事物。所谓村学,就是要求每村有一所学校,这样教育就达到普及了。村学教学内容必须简明扼要,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县文教科明确宣布所在地干校负责辅导附近村学。北季村学也就是在北季干校辅导下办起来的。

村学教师由所在地村民民主推选,教师的生活待遇采取换工方法,办公费则由本地为数不多的公地和荒地收入来解决,而北季村学的费用则由学校园地的收入来解决。

北季村学分设儿童识字班、成人(男性)识字班和妇女识字班。儿童识字班是全日制,成人识字班和妇女识字班采取隔日制,利用晚饭后一段时间,即今晚是成人,明晚是妇女。北季村的多数成人和妇女都先后上了识字班。

晚饭后,儿童和妇女还组织秧歌舞活动,黑板报、读报组由村学教师主办,农村剧团和通讯报道组也由千校教师帮助办起来,一有新闻就向《盐阜大众》报投稿。农村剧团的团员全是农民,忙时种田,闲时排戏,紧密配合当前政治中心任务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一九四五年村学,是采取民办公助方法办起来的,使普及教育得到初步贯彻。村学的开办收效是很大的。

五、生动活泼的儿童教育

完小五六年级的学生,收在干校里编为“青干班”,由指定教师按时上课,在青干班里,由年龄大些的学生组成学生会,年龄小些的学生开展儿童团活动,课程设置和完小一样。

一九四五年上半年,新安旅行团在阜宁罗桥召开盐阜区儿童团骨干会议,淮安县由文教科指派在校儿童团骨干16人,由北季副校长带队参加“新旅”召开的会议,会上听取了团长左林同志的报告,会议期间观看了“新旅”组织的文艺晚会,同时还观看一师文工团演出的《甲申记事》大型话剧。这次去罗桥参加会议的学生有管洪美、季立人、顾锡山、黄永春等人,会后把学到的如何组织儿童团的经验带回学校贯彻,把生动活泼的儿童教育推向新高潮。

六、帮助群众组织互助组

初干教育参加学习的对象是全区范围内村以下干部。他们是离不开生产的。当区里布置在村里组织生产互助组时,干校教师深入到群众中去,组织互助组以推动生产,还帮助群众订家庭生产计划。这对干校教师来说又是一项新的工作,开始由县委干部王庄霄(女)同志到劳动模范汪福祥家先订一份家庭生产计划作为示范,我们学了以后,就有步骤地深入到群众家去分别制订。因为组织互助组,我们把读报组的活动趁机搬到田头去。除了读报也讲一些时事和当前的中心任务。总之,抓住对教学有利的时机,见缝插针,把初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进行。

汪福祥互助组主动帮助军属李焕全家耕田种玉米的事例,迅速写成新闻报道登载在《盐阜大众》报上,学生深入田头宣传组织起来的好处,激发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他们的事例也在《盐阜教育》刊物上发表了。这都充分体现了初干教育与中心任务进一步配合得到的效果。

苏嘴区是淮安县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的老根据地,北季乡又是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因此淮安县民主政府把初干教育的试点工作选在北季是有目的的。通过北季千校教育的试点,对全县开展初干教育和村学运动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