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江来甫烈士 / 江琴荪

先父江来甫又名祖同,排行第四,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即今淮安县)人,1875年6月生。清末秀才,工楷书,写得一手赵字。家贫,就食于安徽五河县,业当铺。幼承先祖父仲琴公庭训,给他一生思想和事业影响很大。爱读明史,至《扬州十日记》,知清兵入关屠杀之惨,愤而拍案,从此萌生仇清恨清思想。1902年弃商从戎,分驻南京南洋第九镇(等师)十七协(等旅)三十三标(等团)。从行伍中参加学术科考试,升学习官、排长等职。1908年秋,参加集中于安徽太湖县之第九镇和第八镇(驻湖北)军事大演习(又名秋操)。后考入南洋讲武学堂,毕业后提升为第一营前队队官,由三十三标标统、著名革命党首领赵声(字怕先)引荐,与同僚冷遹(字御秋)、熊成基,柏烈武、林述庆等革命志士,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从此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积极在新军中开展活动。

辛亥(1911)年旧历九月中旬,新军第九镇统制官徐绍桢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脱离清廷。新军占领雨花台作为攻城据点。我父江来甫为三十三标第一营管带(即营长),任中路前卫司令。在激烈战斗中,备路战士义愤填膺,甚至脱光上身准备肉搏。当时陆军中学部分学生自愿组成敢死队,每个队员好象初生的牛犊一样,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奋勇突击,或匍匐,或跃进。在距雨花台炮台约一公里处时,敌军突增三个营。我军每人仅五粒子弹,且多已射完。在各路失去联络、弹药缺乏的情况下,新军乘着当夜大雾,陆续退集镇江、高资、龙潭一带,整顿反攻。

经过六昼夜的整休,在镇江军政府紧急会议上,由陆续集结于镇江的浙军朱瑞的一个支队、苏军(苏州),沪军洪承点的一个支队,粤军黎天才的一个支队、镇军(原第九镇),以及先由上海同盟会运动成熟脱离清室开进镇江江面与民军合作的海军舰艇十三艘,组成江浙陆海联军。并经各军管带、海军舰长以上将领决议,推举苏军都督程德全(原江苏巡抚)为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副之。誓师同攻南京,声势浩大;并得上海方面补充弹药,气壮山河。遂取“分进合攻”方略,径取南京。我父江来甫率第一营为先锋。原学生编组的敢死队编入该支队炸弹队配属第一营。我们首先在龙潭激战约半天,消灭敌一个整营,大挫其锐气。敌人依仗南京城垣坚固,城内外炮台林立、易守难攻的优势,妄想据险顽抗。十月初十前后,联总发布了攻城命令,限各军三日内攻入城里。各军奋勇猛攻,苏、浙、粤三军并海军的火力从江面助攻,以阻止浦口方面敌人增援。我们先后将城外雨花台、乌龙山、幕府山三处攻占。敌退入城内据守,猛烈向我射击。联军冒死攻城,初不得手。天堡城耸立紫金山西峰,鸟瞰全城,地势险峻。上有敌军重炮、机枪,弹发如雨,但炮手技劣,多不命中。我镇、浙两军新组两个突击队,分向紫金山峰之东、西两端,冒大雨仰攻。我们的敢死队在敌后扰乱,配合正面猛攻,敌我伤亡均极惨重。我军将士奋不顾身,在滂沱大雨中,与敌英勇肉搏,拂晓时分终于攻占天堡城。同时,我幕府山炮台距城较近,用重炮猛轰张勋指挥部(北极阁)及张人骏督署,铁良将军衙门。炮声震天,炮弹横飞。敌人主力巡防营统领王有宏在天堡城被击毙,铁良的旗营二千人亦被消灭。城廓险要,城内外炮台,均为联军掌握。镇军将领、三十三标第二营管带杨韵珂(福建人,同盟会员)身中敌弹,不下战场,带伤指挥,终于壮烈牺牲(后中山先生将天堡城改为“韵珂城”以示悼念)。镇军前锋从太平门首先攻入,柏烈武部随之入城。林述庆率镇军抢先进入两江总督衙门,并贴出准备好的安民布告。对此,联军很不满意,柏烈武和我父商议,劝林以大局为重,退出总督衙门。林、柏与我父皆系故旧,极为融洽,故能解决这一矛盾,此亦攻克南京城之一插曲。苏军攻开南门,沪、粵两军打开仪凤门。张勋等见大势已去,率残部不足二千人,于深夜出汉西门,北逃徐州。民军彻底粉碎了清廷在南洋的精锐,胜利光复南京,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7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下令北伐。以镇军林述庆(原驻镇江第九镇三十五标管带,镇江光复,成立军政府,推为镇江都督)为北伐军总司令,统率粤、淮、镇三军,分左、中、右三路,以徐州为目标,会师北上,直捣幽燕。中路粤军沿津浦线;左路淮军,沿寿州、正阳关、肖县;右路镇军,经扬州北进。

这时,我父江来甫编入冷遹师长的镇军第一师(后改为第三师)第二旅三团任团长,并由师长配属步兵连、辎重兵连,编为第一支队。该支队渡江进军扬州、淮安、清江(今淮阴),过洪泽湖转安徽临淮关,归皖军柏烈武军长指挥;然后占领安徽颖州府与进攻徐州军相呼应。

支队进入扬州。扬州军政分府都督徐宝山部,纪律松弛。我父亲与徐婉商,要求严格遵守孙大元帅命令,以爱民为第一,完成北伐使命。随后推进淮安。先到该县的“淮泗讨逆军”臧在新第四支队。该部人枪不足一千,成份复杂,擅自搜抄清朝官吏家室,以致人心惶惶。我父认为这是违背中山先生推翻帝制、五族共和、建立民主之宏旨,有严重的复仇主义倾向,遂善意劝阻。有一次,臧部抄得前直隶总督杨士骧家(地址在淮安南门更楼东,现为县袜厂厂址)马蹄袖貂套子(朝服)三十六件,黄金、白银若干两。我父劝其将衣物交还原主,黄金、白银点清数目后由原主自愿亲送南京大元帅府献助军需(由我支队会同臧部派人护送)。

前此,原驻清江浦第十三协哗变,都督蒋雁行请援甚急。总司令林述庆以我父是淮人,情形熟悉,乃授以相机处理之权。我父率部推进山阳(今淮安),由于后勤运输困难,粮食一时接济不上,全军吃了两天稀粥。我父一贯与士卒同甘苦,视士卒如手足。因此大家毫无怨言。军抵城郊,先派出一个营在距城十五华里的板闸镇占领阵地;另以一营驻河下盐河北一带为预备队;敢死队分驻山阳四门,以东北两门为重点,侦察郊外零星乡村,防范莠民乘机扰乱。同时,由副支队长彭笑潮(南通人,同盟会会员)赴清江浦向蒋雁行联系,为本支队开赴清江预作部署,又派敢死队队员韩德勤(泗阳人)、章坚(山阳人)和我随行。

支队军官会议以臧部纪律废弛,乃密电林述庆提出砥种处理意见:(1)包围遣散;(2)调臧北赴宿迁,尾追变兵,予以歼灭之,仍归左路淮泗军统辖。得复电采取第二种意见,并密电支队:暗中督促臧部开拔后,将山阳地方交民政长掌管,迅速移驻清江,帮同蒋都督镇摄和整理。支队与蒋雁行及第十三协新军中有革命志气的上中级将领和连、排长连续开了三天会议。由他们自行从人事上整理.原协统标统在逃者之遗缺,选资探者接充。变兵扰乱居民之行为得到制止。我支队复遵林总司令电,由清江浦经高良涧出洪泽湖,边肃清湖匪,边光复沿湖之安徽盱胎县(现属江苏),未遭抵抗。又进入安徽凤阳之临淮关,与皖军柏烈武会师北伐。

支队进入安徽临准关与皖军柏烈武部会师后,挺进颖州,我父仍被派为前敌指挥。在先,张勋败逃徐州,袁世凯遂派北洋新军增援,同时复派倪嗣冲率劲旅进占颖州,配合张勋南侵。我支队在颖州四十里铺,发现倪部据守颖州,前卫即发起猛攻,敌扼险抵抗。虽敌之炮骑较我为多,但我士气旺盛,攻势凌厉,战况之激烈,并不逊于攻打南京天堡城。我右翼浴血奋战,攻占四十里铺东端高地。战至薄暮,我父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决心当夜拿下四十里铺,作为攻城据点。他指挥部队从两翼包围,在手持望远镜观察战场时,敌发现目标,集中射击,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尤其残酷的是敌人竟将他枭首示众。当时全军官佐士兵见之无不失声痛哭。幸得皖军一个整旅及时赶到,抄入敌后猛攻,并在已占领的四十里铺东端高地炮轰敌指挥部,击毙其一个标统,敌始溃逃。我军继任团长卢慈佛将我父尸体觅到,又在一棵大树上将首级找到。这时我从敢死队赶来,亲为缝好。

目睹如此惨烈的情景,真是肝肠寸断。老父生前常说:完成北伐,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才算得上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之信徒。痛哉!其志未遂而其身先殒。先父殉国时年仅三十四岁。之后,师部命令我奉灵柩回原籍,并派师部副官长彭笑潮伯伯(原副支队长,在临淮关调升师部)帮同照料。灵柩进入淮安县城时,由各公团公祭追悼,并将其生前所配的指挥刀及南部式木盒手枪陈放于灵堂。

另奉大元帅孙文和陆军总长黄兴命令,称号“烈士”,在原籍淮安南门外涧河边准提寺内拨出三间房屋作为建立烈士专嗣之用。另开一个大门,紧靠涧河边,由黄兴亲笔题写“江来甫烈士专祠”七个大字,内供大元帅府颁发的“追赠陆军中将江来甫烈士灵位”木主一方,约三尺高,先父遗体与母王氏合葬于淮安板闸镇篆香楼祖茔之侧。

关于先父革命事迹载《中国国民党史稿·革命先烈先进传》(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8月出版,邹鲁著)。解放后,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以上两个文件的原文,请参看本文附件(一)(二)—— 编者)。1984年,经淮安县人民政府同意,在淮安板闸镇附近自费新建了一块纪念碑,碑上镌刻“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纪念碑”十二个大字。先父英灵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矣。

附件一:

(87)黔府通40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
省人民政府关于追认江来甫为革命烈士的批复

贵阳市人民政府:
你市筑报字(1986年)1O号文及附件悉。江来甫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年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根据民政部《关于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民追认为革命烈士问题的通知》(民(1983)优46号文件)的规定,省人民政府同意追认江来甫为革命烈士。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日(公章)

附件二: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

江来甫,字乃辅,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奕世潜德,蔚为令门。来甫幼颖悟,有大志,不屑为章句帖括之学,应童子试不售弃去。益研求经世之务,慨然以兴复汉族为己任。光绪末清廷初征兵,来甫思藉以有为,遂隶尺籍,学术冠曹偶。适南洋第九镇秋操,长官器之,擢排长。毕业江南讲武堂,洊升队官,转督队官。鄂事起,第九镇首应之。来甫故与赵声密谋锄满,苦不得间,至是督兵攻江宁雨花台。军械不足,人仅携五弹丸。来甫以大举励众,战辄当先,士感奋,肉搏力斗,卒以弹罄退屯镇江。林都督述庆知来甫名,招隶麾下。闻江北十三协兵哗溃,以来甫淮籍,特编号混成营,使率以返里。乱既定,改任第四支队第二营长,权第四支队长。从北伐,所向克捷,连下凤阳、临淮、正阳诸关隘,与大军会颖州。倪嗣冲负固不服,来甫以一混成协(等于师——编者)之众,陷阵先登,四战四捷,进薄城下,城垂克矣,中弹遽殒,同殒者中级军官五人。来甫待军士如子弟,严而有恩。及是军士号泣,如丧父兄。来甫以辛亥夏正十二月十一日就义,暂殡颖州四十里铺某寺中。倪部憾来甫战之力也,残其胔(音zì“自”腐烂尸体——编者)。政府令设专祠,淮人以来甫有功枌榆,建祠邑南门外,岁时享祀。嗣子承训(今名琴荪,现住贵州省贵阳市,年九十又四——编者),陆军学生,克绍先业,历任军职。所至有声。

毛乃庸曰:“武、汉军兴,山阳始脱清羁轭。乃庸时与顾秋岚承乏临时县议长事,更新革故,日不遑给。顾均文士不习军旅,惴惴焉以伏莽为虑。会来甫以军莅淮镇 (音zhé“折”服也——编者),众心乃靖。乃庸得与来甫周旋,来甫慈厚忠勇,有古儒将风。其战死颖州,年仅三十四耳,未得尽其才智,以显于功业,惜哉!”(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民国三十三年重庆)

南大图书馆附注:
原文见《革命先烈先进传》。此书于1965年(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系南京大学图书馆由台湾购进的书籍。据云:“资料可靠准确。”一九八七年三月复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