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大陆的警察” / 毛鼎来

“感谢你们——大陆的警察” / 毛鼎来
——泾口派出所帮助台胞寻找亲人纪实

一九九二年三月五日上午,细雨绵绵,淮安市泾口派出所门前人声鼎沸,鞭炮声声,台胞辛果睛偕同妹妹辛秀凤,为感谢公安干警,使他们失散多年的兄妹团聚,冒雨前来赠送书有“惠予恩泽”四个大字的一面锦旗。

四十多年前,辛果晴兄妹随父母离幵淮安来到南京。不久父母双亡。解放前夕,辛果晴又含泪离开了年仅九岁的妹妹,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临别时连一句话都未来得及讲。四十余年来,辛秀凤不知哥哥漂落何方,辛果晴在台湾岛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得不到妹妹在大陆的一点消息。

六年前,当海峡两岸书信可以往来时,辛果晴向大陆发出了第一封寻找胞妹的信,寄往他离开南京时他们兄妹俩的原住址。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住户搬迁较大,现住户无人知晓儿时的小秀凤,而当年的小秀凤,早已离开原址,现已成为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的一名主治医师。因此,这封信如同石沉大海。但是,辛先生坚信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心心相印,手足之情难割难舍,含着泪水继续写信去南京寻找妹妹,同时向淮安老家的表哥蒋立言、蒋立起兄弟发信,探询妹妹的下落。然而,时间过去了几年,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

与此同时,辛秀凤也连续向老家泾口的辛氏族人寄来了一封封饱含泪水的信,探询胞兄的情况。但一封封回信都使她失望。这时,她想到了地方政府,想到了助人为乐的公安干警们。于是一九九一年七月,她抱着一线希望写信给泾口乡政府、派出所,恳请帮助寻找亲人的下落。

正值淮安人民在抗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之时,泾口派出所收到了辛秀凤的信。干警们无不被那思亲之情、恳切之言所感动。所长童云飞、指导员张明德商量,为使失散海峡两岸的同胞兄妹尽早团聚,决定抽调人员,立即询查。并召集全体干警排査线索,责成张彪同志具体负责办理这件事。

张彪同志接受任务后,反复阅读了辛秀凤的信。他想,辛秀凤长期在南京,和家乡断了联系,只是隐约记得自己的老家在泾口乡蒋桥、花巷一带,近年来她曾多次写信到老家寻找亲人。她那样信赖地方政府,信赖公安干警,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她找到胞兄。

根据辛秀凤所提供的线索,张彪同志顾不得连日来参加抗洪救灾的劳累,带领两名联防队员,冒着农历六月的骄阳,深入到蒋挢村调査了解辛秀凤的表哥蒋立言、蒋立起二人的下落,村干部一致说:“从名字来看,此二人像是本村蒋氏家族中人,但我们一直没有听说过此二人。”

第二天他们又不顾炎夏酷暑,骑自行车赶到离派出所十多里的蒋桥村,走访地方上老农民和家住蒋桥村的离退休(职)回来的老干部,一一询问,也无结果。

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张彪等人顾不得这些,又三下蒋挢,在集市上询问当地的老年人,好不容易得知一个线索,说该村的“五保”老人蒋立俊可能知道情况。他们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立即骑车前往,脸上豆大的汗珠,也顾不上擦一下。下午三时许,到了蒋桥村七组蒋立俊老人住处。老人慢慢回忆说:“这两个人少小离家,以后便无人知晓,后来听说一个人去了台湾,一个人在内蒙某地的铁道部门工作,但具体什么地方不清楚。张彪等便耐心地与老人交谈:“你有没有听说过辛果晴这个人?”老人想了想说:“没有。”又问:“辛炳铨呢?”老人说:“花巷村姓辛的多,这个人可能是花巷的。”老人沉思了一会又说:“想起来了,一年多以前,曾有人送给我一封信,是台湾一个姓辛的寄给蒋立言、蒋立起的,村里因为査不到这两个收信人,就把信转给我。后来在一次宴席上,我把信转给了花巷的辛炳如了。”

张彪等人谢别了蒋立俊老人,蹬车赶往花巷村,找到了蒋炳如,见到了一年前辛果睛先生给其表兄蒋立言、蒋立起的信。信中谈到了寻找失散胞妹的迫切心情,台湾岛上望钟山,想妹妹,思故乡,四十二年欲斯肠。从而得知辛果晴在台湾的详细地址。张彪随即用挂号信把这一情况告知盼兄心切的辛秀凤医师。

一九九一年八月八日晚,辛果晴、辛秀凤同胞兄妹,在分别了四十余年后,终于在电话里互相听到了对方的声音。他们激动,他们痛哭,相互倾诉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兄妹俩终于在南京团聚了。不日,他们来到阔别几十载的故乡淮安,怀着感激的心情,向泾口派出所赠旗致谢,并紧紧握住张彪同志的手,面对公安干警,泣不成声地说:“感谢你们——大陆的警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