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图书馆 林总 丁启兆

一九四六年初夏,淮城市政府建立了一所图书馆,馆址设在城中心的镇淮楼上。为了纪念一九四六年四月八日“黑茶山事件”中遇难的四位烈士之一的博古(秦邦宪)同志,即以“博古”二字为图书馆命名。这是淮安城内有史以来第一所人民自己的图书馆。
一九四五年九月,淮安第一次解放,淮城市政府鉴于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当时又正处在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是就利用淮安鼓楼旧址(即今日镇淮楼)建立了一所博古图书馆。那座饱经历史风霜的鼓楼,年久失修,淮安沦陷以后,更是无人过问。楼梯楼板均被附近游民撬走,几十扇楼窗、玻璃也全被拆掉,真正成为一座空楼。
其时,玻璃、油漆、颜料等材料,多半皆从蒋管区购进,比较紧张。因此,一切修缮、设备只好因陋就简,将那座破旧的空楼,略加整理,就开始对外开放了。
楼下层为阅报室,中间置一张长桌,周围设有坐椅。正面墙壁上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主席像。当时报纸的种类很少,仅有《盐阜大众》、《两淮通讯》、《苏皖边区日报》和《新华日报》等四种。楼上为图书阅览窒,中间摆两张白漆方桌,四周均有“飞来椅”,书架上陈列着各种图书,有历史典籍,政治理论,也有小说、诗歌、剧本等文艺刊物。楼上并有一间小办公室,楼上楼下打扫得非常清洁,楼窗均安上了玻璃,墙壁全部用石灰粉刷,楼板、楼梯均用桐油涂抹过。在当时虽然算不上堂皇美观,却也窗明几净。搂檐下悬挂着一块横匾,上面是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同志亲笔题写的“博古图书馆”五个绿底白色的大字,既朴素又大方。
由于鼓楼位于淮城市中心,图书馆建成以后,正常开放,每天前往阅读书报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开展群众的识字教育,五地委宣传部又发下一批识字课本,内容大多是有一定思想政治意义的民间谚语和歌谣,很适合一般市民学习。
当时也有不少刚从农村调来以及从市民中选拔担任基层干部的部分青壮年,他们文化较低,也迫切需要学习,因此这些人便都成了图书馆的“老主顾”,这在当时对推动广大干群学习文化、提高革命觉悟、丰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