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沧桑的车桥
车桥镇,地处淮安之东,距县城约五十华里,东西长不足三华里,南北宽不足二华里,涧河横贯其间,由西向东,穿镇而过。涧水导源于运河,东至涧河口,流经绿草荡而注入里下河蜿蜒百余里,为车桥水路交通一大动(脉。?)车桥始建于何时,无从稽考。相传镇内在涧河上因架有五座木桥,如“車”字五横,涧水流经其下,如“车”字中间一竖,因象形而取名“车桥”抗日战争前,全镇计有居民一千二百余户,约六千多人口。水陆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诸如商店、粮行、米厂、油坊、木厂、酿酒、制烟、织布、缫丝以及各种手工业应有尽有,素有“小上海”之称。方圆百里之内,前来车桥购销货物的商旅顾客有如云集。每天从早到午,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周围农村,盛产米麦;加之西濒大运河,南近宝应湖,东临射阳、安丰一带湖荡,水产甚多,誉为鱼米之乡,位居淮安八大镇之首。
车桥镇四周筑有土圩,高丈许,外有濠河,阔约两丈。周围有四门,各门分别题有“东寰瀛海”、“西临长淮”、“南映邗江”、“北观大河”的匾额。另有小东门、小北门两处。前人垒土筑圩,无非是为了防御匪患,壮观气势。
车桥原有“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说,所谓“五桥”即以镇为中心由西向东横跨在涧河之上的五座桥梁:一桥名“寿福桥”,二桥名“富福桥”(通称“老桥”),在大街北首,扼南北交通要冲,三桥名“德福桥”,四桥名“康福桥”,五桥名“孝福桥”。每座桥两头都建有牌楼,均早毁坏。桥呈拱形均系木质结构,桥下通船,足见桥身之高。
十三庵是:
一、都天庙:庙址位于镇之河南东圩根(即今粮库所在地)。大殿建筑宏伟,气象巍峨,内供都天大帝神像。都天大帝相传是唐代开元进士张巡,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至死不屈,后人仰其忠义,各地均立庙奉祀。旁有两配像,一为雷万春,一为南霁云,都是张巡麾下同时死难的步将。庙前有一大广场,南面有大戏台一座,飞檐画栋,极其壮观。台上可容百人,每年都要演出若干次大戏(即京剧)。看戏不要钱,由商会筹款各店公摊。
二、龙王庙:庙址位于河南岸五桥头,门临涧河,庙后紧接都天庙(今粮库前门处〕。内供龙王像,平时香火冷落,只有在干旱年头,镇民为了求降甘霖,纷纷前来烧香敬神。
三、兜率院:又称大庵,在五桥河北岸(今车桥卫生院所在地)。殿字建筑较都天庙尤为雄伟,前殿塑立韦陀像,大殿供巨大的弥勒佛像一尊,袒胸露腹,趺坐殿上,笑容可掬。佛座上方,有一横匾上书“唯我独尊”;两旁有楹联一副,据说是安丰梁化南所撰,文日:“这膝下一具空囊,果包得古往今来,曷不略为解开?好让大家看看;那目前半杆小杖,难撑住上天下地,莫若早些放倒,何必一味呵呵。”佛像系以纯金叶贴成,色泽历久不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