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一个日渐沉重的话题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熟悉淮安的人,对于明代文士姚广孝的诗句一定不会陌生。

拥有2000多年建县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淮安,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淮安名人辈出,开国总理周恩来,《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金石大家罗振玉,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杨士骧,船政大臣裴荫森,广西按察使秦焕,《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大清银行创始人、民国初任中国银行行长谈荔孙、民国实业家王遂良……这一串闪光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段惊世传奇。

近日,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探寻这些名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期能看到经过时光打磨的古旧桌椅、经过岁月雕琢的幽深小院以及几经风雨后仍生机勃勃的葳蕤草木……

可惜,当我们先后探访了罗振玉故居、杨士骧故居、裴荫森故居、谈荔孙故居、王遂良宅后,映入眼帘的却是破败不堪的砖瓦房、电线缠绕的乱巷蜗居,让人似乎置身“棚户区”。

淮安这些名人故居怎么会是如此凄凉的景象?那些曾经繁华的深宅大院哪里去了?曾经的厚重古朴为何烟消云散了?我们怎样才能为后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晚清大员故居破败不堪

锈迹斑斑的铁门,空荡荡的大院,私搭乱建的简易房,石灰斑驳的围墙,甚至连大门墙角那块“杨士骧故居”的石碑,也沾满了尘土。“杨士骧当年可是大官啊,官和李鸿章一样大。”住在杨士骧故居旁的一位老人看到记者手拿相机,便上前来搭话。

晚清的杨士骧的确是朝廷重臣。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杨士骧在晚清淮安籍从政为官的人中,其职位最高、爵位最显。杨士骧祖籍安徽泗州,其祖父杨殿邦在道光26年(1846)来淮任漕运总督,咸丰三年(1852)卸任后,在淮安南门更楼东街购置了一处宅院,杨氏家族遂定居淮安。

杨士骧为官,“以干练称于时”。1904年12月,清廷宣布杨士骧接替袁士凯为山东巡抚。他在任近三年,政绩斐然,尤其以妥善处理“胶州湾事件”、“曹州教案”和严法规治黄河两项政绩,为人所称道。杨士骧在外为官多年,“遇淮人恩礼加厚”,他对淮安兴学堂等公益事业也非常关心,慷慨资助。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逝于任上,享年50岁。清廷对杨褒奖有加,赠谥号“文敬”,其灵柩曾“奉旨入城”(旧时淮安城,死人不得进城),其墓葬也在楚州。

“杨士骧故居解放后成了楚州织袜厂,现在织袜厂也不存在了,故居因年久失修加上经费不足,所以才衰落成今天这番景象。”李诚心痛地说。

大银行家故居成旅馆

楚州区镇淮楼东路7-14号,距离城区中心镇淮楼仅一路之隔。市井的喧嚣,令小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宁静,路旁停满的汽车,诉说着现代城市生活的富足。如果不是巷口一块“谈荔孙故居”的牌匾,人们实在难以将这里与晚清大清银行创始人、民国初任中国银行行长谈荔孙联系起来。

走进巷内,只见故居有些建筑被改建成了旅馆,有些建筑被改建成了仿古式的饭店,有些建筑则是民宅。“在这些名人故居中,谈荔孙故居被改造得最严重。”李诚说,谈荔孙故居当时规模很大,几乎占据半幅街面,如今只有少部分被保存下来。即便如此,故居目前仍有房屋七进27间,而且房屋用料粗大,建造规整,装修精致,保存较完好。其中,主屋朝南,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八米,檐高四米,廊宽1.5米。

李诚说,让人惋惜的是,两年前,新房主对故居内部进行改造,将高大的房屋改造成两层楼房,一家如此改造,其他居民纷纷效仿,于是,故居里就有了这些对外营业的饭店、旅社。“这些房屋都有产权证明,属于私人财产,文管部门对改造行为也没有办法”。

“金石巨匠”故居原貌难觅

“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与国学大师王国维齐名。罗振玉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共收集了近20000片,他还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罗振玉既是中国甲骨学的奠基人,也是敦煌学的奠基人,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在1914年和王国维共同倡导敦煌简牍研究,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同时,他还是鉴藏大家。

这样的国学大师、金石巨匠,他的家乡就在楚州。不过,当记者来到更楼东街巷内的罗振玉故居时,看到却是一座半旧不新的民居。李诚说,罗振玉故居现在只剩下两间房了,而且内部也经过大规模改造,已难觅昔日风采。

“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来楚州拍刘鹗故居的专题片,我说,其实我们这里还有罗振玉故居呢。记者听说后,提起摄像机就来了。不过,看到故居后,记者傻眼了,因为保护得太差,根本没有办法拍摄。”李诚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让他觉得保护名人故居迫在眉睫。

58亩“遂园”仅剩一“蝴蝶”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蝴蝶厅”如今也是岌岌可危。

蝴蝶厅,原名“沈氏遂园”,是清末常镇通海道道台沈敦兰的住宅。沈氏遂园当时占地58亩,有房屋七进,200多间,蝴蝶厅只是其中一个厅堂。遂园的建筑墙壁上镶嵌了90余块石刻。如今,偌大的遂园仅存蝴蝶厅。

李诚说,在楚州,与遂园同病相怜的名人故居还有不少。比如,清末广西按察使秦焕当年建房屋时,每天只砌三层砖,以保证质量,其砖雕和木刻具有徽派风格,十分精美,堪称淮安古民居的典型代表。但如今,秦焕故居的西路建筑已被拆除,建起了高楼大厦,东路建筑被工厂占用几十年,多数房屋已拆除改建,只剩中路几栋建筑幸存,从中可以“窥一斑”而遥想当年的风光。

记者了解到,目前淮安古民居有数百栋,其中不乏精品,有建于清代的周恩来故居、《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的故居,民族英雄关天培的家祠、名律师李君实的住宅、“山阳医派”传人许春扬的住宅等。这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周恩来故居、刘鹗故居、关天培祠,最精美的当属秦焕故居,规模最大的是王遂良宅,保存最完整的是周恩来故居、朱占科故居。

33户人家混居王遂良宅

“前两天,有居民到我们文物管理办反映情况,说王遂良宅有一面墙凸出来了,如果不修,可能会伤到路人,我们于是向市里打报告申请修缮经费。不过,这样的老宅即便修过,住着还是不放心,况且这里住了33户人家。”站在楚州区龙窝巷20号的王遂良宅前,该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文保专家李诚指着仍有油漆味的二楼廊道对记者说道。

李诚说,王遂良抗战前担任淮安杂货行业协会会长,其住宅建于清末民初,占地4000余平方米。其住宅东院大门临上坂街,西院临龙窝巷,院内有平房、楼房数十间。宅内分三条轴线,东路用于接待,中路与西路为内室;中路以楼房为主,有走马楼、戏台等;西路以平房为主。主屋为两层中式楼房,两进均为硬山顶抬梁式,面阔三间13米,进深九檩七米,檐高七米。该住宅建筑布局规整,装饰精美,独具特色,为淮安地区民国初年官商富贾住宅的典型代表。目前,由于年久失修,房屋主体结构倾斜,墙体开裂倒塌,木结构腐朽,已成危房。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维修方案,但由于搬迁量大,投入大,地方政府暂时无力承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 头像克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