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馆筹建纪实 / 秦九凤

周恩来纪念馆筹建纪实 / 秦九凤

淮安北门外右前方不足一公里的地方,一片开阔的水面,碧波荡漾中一座四方形的高大建筑拔地而起,在青松绿水间,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这就是周恩来纪念馆。她犹如一座丰碑矗立在桃花垠的水面上,寄托着亿万人民对一代伟人的怀念。

各族人民的心愿

周总理为国为民操劳一生,功高盖世。他为人民献岀了一切,人民不会忘记他。

1976年4月4日,京城寒意未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侧贴出一份署名为“边疆某部部分战士”的建议书,建议由人民群众自愿捐款集资为周恩来总理建立一座纪念馆。这个建议一贴岀,许多人立即围上来,流着眼泪,纷纷解囊。瞬间,建议书前聚起一堆钱币。这个建议象一枚从天而降的巨大陨石,在中华儿女的心海里激起万重波浪,发出撞击的回声:一定要给周总理建一座永久的纪念馆。

1980年秋,延安地区的一位老农对前往访问的周恩来生前卫士韩福裕同志说:“你们得想办法给周总理也建个纪念馆,他可是给毛主席、给中国人民扛了一辈子长工啊!”老农朴实的语言使老韩动情地落泪了,他默默地连连点头。

1985年,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将军来到淮安周恩来故居。在周恩来的铜像前,这位久经沙场,解放战争时期就曾担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的老将军久久肃立,热泪盈眶。到了接待室,老将军深情地询问故居管理处的王树荣主任:“淮安有周恩来纪念馆吗?”当听到回答说“没有”时,老将军激动了,他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把他那指挥千军万马的大手一挥:“赶快建,要是没钱,我给你们去捐!”也是那一年,江苏省原副省长管文蔚来到周恩来故居,他一边参观,一边望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深情地说:“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要建个纪念馆,一定要建!”

深孚众望的决策

为周恩来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建在淮安,淮安人群情振奋,江苏省、淮阴市也积极行动起来,要求建馆的报告层层上转,直至党中央,最后竟批转到邓颖超同志那里。邓颖超,这位与周恩来患难与共半个多世纪的伴侣、战友,对周恩来的了解要比别人更深一层,由她决定建不建周恩来纪念馆,答案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建馆报告就这样被搁置。但是,只要人民的心愿没有了却,人民对总理的情思无法更好地寄托,人民就不会忘记。一段时间的沉寂过后,新的报告很快又送到党中央领导同志手中。那已是1986年的事了,时值春回大地,神州一片生机。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權邦见到中宣部的请示报告就说,用不着开会讨论了,这是一件好事,随即提笔就批:“可以吧!规模不很大,资金也有限。不必再送常委了。”批得果断,是一个深孚众望的决定。

1986年3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岀了(86)47号《关于建立周恩来同志纪念馆的复函》。这是中央以文件形式批准在江苏淮安建立周恩来纪念馆。中宣部的复函说:同意在淮安县建立周恩来纪念馆。建馆要注意朴实,并注意与故居的环境风貌相协调,讲究宣传实效,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不久,淮安县委就收到江苏省委转来周恩来的亲密战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馆名——“周恩来纪念馆”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周恩来、邓小平之间的深情厚谊,也为建馆这一英明果断的决策增添了光彩。

无可比拟的选址

纪念馆建在淮安什么地方?专家学者提岀了四、五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把纪念馆建在周恩来诞生地驸马巷故居旁边。好处是,方便游人,在同一地方既参观故居又参观纪念馆。可是这里地处闹市,周围房屋林立,拆迁既多,而且建成后无法容纳更多的参观者。

第二个方案是建在周恩来小时常去游玩的勺湖之滨。这里风景优美,距离故居只有几百来,西傍风光旖旎的勺湖,北临一流设备的淮安宾馆,位置很好。不过,在这里建馆,要动迁一个有四百多职工,年产值千万元的淮安化工厂。为周恩来同志建纪念馆而迁走一座工厂,如果这样做也无以对总理的在天之灵。这个方案只好又作罢论。

面对着淮安地图,又有人提岀第三种方案,建在淮安的市中心。这个地方比较宽敞,原来是元、明、清三朝的漕运总督部院旧址(相当于现在国家部一级机构,专管南粮北运),整个地面要比淮安城内其它地方高出一米,又处在城市中轴线上,建馆是再理想不过的了。但是,专家们在兴奋之余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建国后一直是淮安人民体育场,也是召开群众大会的场所。周恩来一生只为人民,从不为自己,如果把他的纪念馆建在淮安的这块“黄金宝地”上,他的英灵难安啊!就这样,第三个方案仍然被人们忍痛割舍。此后,还有人提出府学魁星楼旧址等地方,都因为与上述几套方案中的类似原因而被否定。

“我看建在城东北的桃花垠!你们看,这里有宽阔的水面,体现着总理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沼泽,不动迁什么民房,又不占用多少良田沃土;这里离故居不远,与文渠一水相牵……”发言的这位是苏州市规划局的专家喻绳芳。随着他的精辟论证,专家们的目光一齐被吸引到桃花垠这块地方。时任淮安市城建局长的潘正凡同志也马上补充说:不错,早在宋、元年间,桃花垠就已是淮安的一块风景区了,明代以后这里才逐渐荒芜,现在长满芦柴、蒲草,农田也很少,有利于规划设计,建国后这里曾一度作为一个公园的规划区……”老潘为准备这些候选点的有关材料,已经熬了几个通宵。

桃花垠在淮安城东北,东倚淮(阴)扬(州)公路,西临淮(安)涟(水)公路,与周恩来故居距仅1.6公里。整过桃花垠湖区总面积510亩,其中水面357.3亩(约占70%),水面开阔、环境优美,绿化也已有一定基础。古代文人对桃花垠曾有过这样的赞美:春盎桃花垠,东风一笑迎。桃花红更好,无限是柔情。于是,大家一致认为在这里建馆恰到好处,无可比拟。

周恩来纪念馆建在江苏淮安桃花垠!消息象长了翅膀,飞向祖国的天南海北,桃花垠的名字也伴随着周恩来纪念馆传向五洲四海。

盛况空前的奠基

1988年3月5日,周恩来九十诞辰这天,沉睡数百年的桃花垠被雄壮的《国际歌》和那惊天动地的鞭炮声震醒。

披上节日盛装的桃花垠充满一派欢乐的气氛。一座长约20米、高6米的巨大松屏横亘于纪念岛上,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洒落在散发出阵阵幽香的松枝间。周恩来的大幅遗像高高镶嵌在青松白花之间,“周恩来纪念馆奠基典礼”十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鲜艳夺目。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纪念馆”手迹横幅放在会场的正中前方。淮安各界代表和中外来宾1000多人肃立在周恩来遗像前,向这位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

奠基典礼于上午九时开始,时任淮安市市长的张凯主持仪式,中共淮安市委书记苏金必、淮阴市委书记黄冰、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中顾委委员金明等先后讲话。苏金必说:“要同有关单位通力合作,争取以最好的质量把周恩来纪念馆建设好。”黄冰要求: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周恩来生前提岀的“四化”目标,以改革和建设的丰硕成果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韩培信号召:“要以周恩来为榜样,勤奋学习、踏实工作、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周恩来的遗愿,把江苏建设好,把淮安建设好。”

敬爱的邓大姐接到了请她参加奠基典礼的请柬,因为身体条件不能来淮安,但她深情地回了一封电报:“请柬已收到,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谢谢你们。”邓颖超为了弥补不能亲自参加的缺憾,特委派周恩来生前秘书高振普连夜赶来淮安,代表她参加并在奠基典礼上讲话:“邓大姐说,从各个角度,从跟周恩来几十年的老伴关系,从和周恩来几十年一块儿战斗的战友关系,她也很想来淮安。过去,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抽出时间到淮安来,现在又因为年龄过高,今年84岁了,又失去了来淮安的身体条件,所以这次就不能来了。她知道淮安人民经常想着她,很多群众和单位经常写信对她表示关心。”高振普的讲话被掌声淹没了,与会同志乃至淮安百万人民都能理解邓大姐的这一片深情。

奠基开始了。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挥锹铲土,为周恩来纪念馆安下第一块奠基石。在培土奠基的人群中,除了各级领导之外,人们还看到了周恩来的侄儿、侄女周秉德、周秉宜、周秉和、周尔辉和周尔萃,还有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等。

独具匠心的设计

周恩来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把设计任务交给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东南大学。

东大建筑设计系主任包家森、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于传禹等参加了设计工作。教授们按照中宣部的文件要求,率先设计出七套方案。奠基典礼结束的当天下午,从省内外请来的专家学者们聚集在淮安宾馆,对有关方案进行了严肃的论证。共同的看法是,七套方案既考虑到纪念性,又反映岀思想性,既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性,又表现出了古城文化的乡土性。七套方案各有千秋。就在大家纷纷议论的时候,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站起身来,他在指岀这些方案中的优点之后,提出他自己的建馆设想。这位才思敏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当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四坡屋顶形的建筑。于是设计方案的天平渐渐向这位老专家倾斜。老专家名齐康,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的得意门生、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建筑设计学教授,他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等著名建筑物的设计。在此之前,他出国考察过莫斯科的列宁墓、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林肯纪念堂等,在建筑设计界是位德高望重的人物。

齐康教授在考虑周恩来纪念馆的整过建筑设计中,既注重发挥运用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又注意吸取当代建筑的先进技术。在他的思考中,周恩来纪念馆必须融进这位伟人独有的精神气质,要能具体生动地体现周恩来的形象、品德和人格。为此,在设计纪念馆的一年多时间里,齐教授每月来一趟淮安。在周恩来故居,他对着周恩来的每幅照片长时间地出神凝望,在文渠边长时间地默坐沉思,也曾去巍巍镇淮楼上倚栏远眺……终于,捕捉多日的构思逐渐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出来了:主馆设计在梯形四坡草坪基台上,复以四坡屋顶,寓含着周恩来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永远扎根在祖国大地上,也酷似埃及那座万世永存的金字塔;屋顶用四根十一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承,象征着周恩来生前四次提出,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构想。而更深的含义,也被齐康教授考虑到了:四坡屋顶、四根柱子的造型很象苏北农村水稻地区的牛车棚和待渡亭。周恩来为国为民操劳一辈子,甘当人民的老黄牛,整整为人民拉了一辈子的车。1910年,周恩来从运河边的待渡亭登舟扬帆而去,如今,他又回到了淮安的“待渡亭”,让他魂归故里,安息长眠!

位于主馆北侧的附馆设计呈“人”字形,张开的双臂自然伸向主馆,形成拱卫之状,寓意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周恩来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附馆前边,还有一座方形的牌门楼,它起着连接主、附馆的作用。如果从飞机上俯瞰,附馆又象个“八”字,牌楼象个“一”字,含有周恩来成功地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之意。馆区建筑的色彩设计,齐教授也颇为讲究,白的墙壁,青色花岗岩外贴面,青灰水泥铺地砖……整个馆区,青白两色。从外表上看,显得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周总理位居极品,两袖清风,一生清清白白。周恩来纪念馆,作为一座千秋万代的纪念性建筑,齐康大师的创作构想堪称匠心独运。

放眼千秋的施工

承担主体工程建筑的江苏省建筑公司,把这项工程当作教育新一代建筑工人的最好场所,派出了公司一流的工程队。公司用周总理的精神激励全体职工创全优工程,争取拿到我国建筑业的最高荣誉——鲁班奖。1989年10月施工队伍开进工地,从那时起到竣工,600多个日日夜夜,工地上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没出现一例质量问题。还在施工初期,他们就主动提出,在整个施工墙面上,一律按照高出规定要求两个百分点的标准进行施工。主馆北侧有一段9平方米的底墙砌成后,经过工地质检员验收,已经高岀标准一个半百分点,队领导没有勉强,硬是推倒重砌。

1990年10月12日凌晨,主体工程施工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屋面封顶。这是施工人员永难忘怀的日子,平日就很繁忙的建筑工地,气氛显得格外紧张。100多名干部、工人分成两班轮作,连同交接班每班工作长达十四、五小时。工地上所有带“长”字号的,无论材料科的,还是财务科的,甚至后勤上的工作人员,全部跟班作业,江苏省建筑公司和淮阴、淮安两级市的党政负责人,也都守在工地上。屋面上坡度很陡,施工现场很小,加之由那数千根粗细钢筋扎制成的屋顶骨架,显得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格外增添了施工难度。工程队队长、现场总指挥李龙根,带着技术人员如飞燕凌空,在屋顶穿梭往来指挥作业,整整连续70个小时没有离开现场半步。

10月14日,当晨曦轻轻撩开纪念馆区的薄雾时,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灰白色的屋顶,工地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而那些壮如铁塔的施工汉子们,早在鞭炮声中进入梦乡,有的长睡达十五、六个小时。

特殊的工程会造就出特殊的人才。方道生,这位1988年才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嫩竹扁担”,26岁的毛头小伙子,怎么也想不到会让他来担任这一重要工程的施工员。他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几万个数据,都要从他一根尺下量过;整过馆区建筑物,都将在他手量脚踩下拔地而起。一度时期,他整夜无法入睡。每到夜深人静,小方就轻手轻脚钻进设计室,面对一份份图纸,捉摸着施工方案,思考着更合理的钢筋、模板组合。半个多月后,主体工程的两万多个数据,他能一一背出,丝毫不差,被誉为“活电脑”。小方整天在钢筋里钻、脚手架上爬,一年时间里穿破了八双胶底旅游鞋。

搞了40年建筑的老工人杨炳辉,忘不了周总理对建筑工人的

关怀、爱护。1990年1月办了退休后,不顾一家建筑单位高薪聘请毅然来到纪念馆工地,负责质量和工地安全。春节期间,老伴和儿女望着他消瘦的面庞,都很心疼,他却自豪地说:“我搞了一辈子建筑,在花甲之年还能赶上建周总理纪念馆,值啊!”

1990年夏天,旅居日本的华侨江苏同乡会组织了30多名江苏同乡,冒着酷暑高温,舟车辗转来到周恩来纪念馆施工工地,一再恳请安排他们在工地义务劳动。盛情难却,工地上请他们传运砖头。这些来自海外的炎黄赤子高兴了,很快排成长队,一口气干了近两个小时。临别时,一位年长的侨胞感慨地说:“周总理为了富民强国,为了推进中日友好,操心劳碌一辈子,我们为建他的纪念馆做点事,心才安啊!”

跋山涉水的征集

奠基仪式后,淮安市成立了“周恩来纪念馆史料征集陈列组”,史料征集和土建工程同步进行。

1991年春天,北京市兴化西里一幢普通的居民住宅里,八旬高龄的老太太对着征集人员深沉地回忆道:“他的‘家规’很严,亲属难得和他在一起合影,即使合拍了照片,也只给一张,还不准在别人面前炫耀。有关他的东西,在他生前,我们很难得到。只是在他逝世以后,大姐送两件东西给我们作纪念:一只搪瓷缸,被孩子用坏了,丢了;另一件是他办公桌上的文具罐,就献给纪念馆吧!”这位老太名叫王士琴,周总理的嫡亲弟媳,也是总理家庭亲属中当时仅剩的一位平辈。

在北京西皇城根南街,征集组的同志找到一位年逾花甲、体格健壮的老人,名叫韩福裕,周总理进京后的贴身卫士。他听说是总理纪念馆来人,如同见到家人,非常亲热。他从里屋搬岀两只箱子,指着一只铁皮的,说:“这是总理用过的一只文件箱,我保存了40多年,却说不上它的来历,还是请教了当年随总理转战陕北时的警卫员王还寿才搞清楚,捐给你们吧!”

原来这只铁皮箱是美国陆军的军用饼干箱,是当年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军需品,1947年在河南前线缴获。那年3月,胡宗南率14万多人进攻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轻装简从与敌人周旋,随身所带的笨重东西都丢了。这只铁皮箱被用来放文件,并加制了一个木质围框,既可挑着走,又能放在马背上驮。中央军委在陕此发往各个战场的命令、指示的手稿、草稿等,均曾在这只箱子中存放,一直使用到西柏坡,进京后才不再使用。箱底清楚地留有几行英文字母,意思是“美国陆军军用饼干1946”,这既是战利品,也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1991年10月下旬,北京中南海内,周总理生前秘书高振普郑重地拎岀一只提包,清点出六件总理生前穿用过的衣物。他告诉我们:总理过世时,对遗物处理我们慎之又慎。为了不让“四人帮”和他们的爪牙毁掉这些珍贵的纪念品,我们商量好,悄悄地将衣物编上号码,不动声色地送往各人在农村的亲戚家里,直到“四人帮”被粉碎,这些遗物才重返中南海。笔者顺手拿起一件灰色上装,衣兜里果然有一张不大的纸片,上面写着一个“9”字。

史料征集组还曾拜访过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张君祥夫妇,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著名电影、话剧演员张瑞芳等。他们叙说起周恩来对艺术的关心,对艺术家们的爱护,叙说起总理的人格品德,都是滔滔不绝,热泪涟涟。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周恩来尊重知识、关爱艺术的珍贵资料。

征集人员跋山涉水,北上首部,南下上海、南昌,西去革命圣地延安,共20多个省市,走访了50多个单位和200多位知情人士,行程20余万公里,征集到史料、照片等计380多件(帧),实物及参考品152件,为丰富陈列打下基础。

书法丹青寄情思

1991年3月,淮阴市政协委员吴应宁提岀24324号提案:周恩来纪念馆应向海内外名人征集书画作品,“把纪念馆办成学习周总理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圣地”。提案反映的正是千干万万炎黄子孙的心声。于是,绿色邮路载着征集函流向海内外书画名家;一幅幅书画作品很快又从天南海北汇集到淮安。一笔笔墨香,一片片真情,书画家们把自己心底对周恩来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凝于笔端,寄托于丹青。

79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先生,在周恩来纪念馆书画征集笔会上,挥毫书写“名垂青史,功盖千秋”八字中堂。用笔古朴、遒劲,可这位书法家自己觉得“千”字韵味不足,遂捋起袖子,脱掉上衣,毅然重新写了一幅。

南京中年画家盖茂森收到周恩来纪念馆书画征集笔会的请柬时,父亲病危。但他仍准时到会,一幅《品茗图》欣然入纸。那肥大的芭蕉叶,那古朴的提梁壶,那仰首品味的茶翁神色,栩栩如生令人交口称绝。

1991年5月20日,史料征集组拆开四川省内江市文联的一只大信封。随着飘逸的墨香,一株盛开的马蹄莲呈现在眼前。花知人情,草解人意。马蹄莲是总理生前最喜欢的花种之一,1964年,总理参加苏共二十二大后从莫斯科回京,毛主席、刘少奇和朱德亲临机场迎接,一位少先队员献给他的就是一束盛开的马蹄莲。画家邱笑秋,内江市文联副主席,征集函寄到他家时,他已出访新加坡,但在他心里,早已凝聚着对总理的《深深的怀念》。

被誉为上海“第一老人”的书画家苏局仙先生,1991年底得悉淮安建周恩来纪念馆的消息。老人于12月29日提笔写下了“功名光日月,馆舍壮山河”的楹联。不料老人竟于第二天溘然长逝,时年111岁。这副楹联成为苏老先生留给世人的绝笔墨宝。

周恩来总理生前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直到临终前还找来罗青长部长,谆谆嘱咐他不要忘记台湾的朋友。他逝世后,邓颖超根据他生前的愿望,特将他的骨灰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大厅陈放了一夜,弥补未能看到祖国统一的缺憾。他惦记着台湾同胞,不忘台湾朋友,台胞们又何尝忘记他呢?6月10日,纪念馆收到对岸著名书法家高华山书赠的一副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缕缕墨香中渗透着先生对总理的一片景仰之情。

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得到淮安将建周恩来纪念馆的消息,特地约请浙江美术学院陈守义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沈行工教授共同设计了《梅园春早》画面,并安排20多位高级绣师,用1000多种丝线,花半年多时间,把周恩来、董必武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京梅园的场景绣得栩栩如生。绣品高2米,宽2.5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肖像手绣。一家博物馆曾以13万元的收藏价征集收藏,该所没有答应,而是无偿赠送周恩来纪念馆。安徽省淮北市检察院办公室赵培禄副主任省吃俭用,花了5年多时间,跋山涉水,搜集树根及其它有关材料,精心制作大型根书作品《公仆》两字。他们全家认为,只有周总理才称得上真正的人民公仆,于是,干里迢迢,专程送到淮安。

仅仅几个月时间,海内外300多位书画名家以及一些有关单位,向这位伟人的纪念馆赠送了310多幅优秀作品和各类艺术品。

深思熟虑的布展

周恩来纪念馆的陈列布展,,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秦永明、金志庚等撰写的陈列提纲,先后征求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冲央党史研究室冲国革命博物馆等权威部门的意见,八易其稿,后经中宣部审定。布展期间,中宣部委派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分管周恩来研究组的力平到淮安,对每一帧图片、每一件实物、每一段说明文字,再次推敲审核。

经中宣部最后批示,周恩来纪念馆为一座综合性纪念馆,共分8个展出部分:

第1部分,青少年时期。从1898年到1924年,26个年头。展出31张照片,8件实物和档案资料。摄于1910年的照片,是他留下的最早的影像;在柏林万赛湖上与他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刘清扬夫妇的合影和旅欧中共机关刊物《赤光》的文献资料,是他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起点。

第2部分,大革命时期。从1924年到1927年。展出10幅照片,两件实物。对周恩来领导中共广东区委、开创部队政治工作、领导东征以及成功地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都作了明确的交待。1925年与邓颖超在广州的结婚照,既表现出他俩的战友情、夫妻情,也是对我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勇敢冲击。

第3部分,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到1937年,展出29幅照片和6件实物文献资料。这个时期,周恩来参与了我党几项重大的历史事件: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坚持白区中央领导工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领导召开遵义会议,胜利完成长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功勋卓著,日月昭昭。展出的一条毛毯,感人至深。那是1937年4月25日,为进一步商谈“西安事变”后的国共合作问题,周恩来一行从延安赴西安。半途,遭到政治土匪突然袭击。激烈战斗中,参谋长陈有才和汽车驾驶员等11人当场牺牲,坐在驾驶员身旁的周恩来幸免于难,冲到车上的土匪将陈有才随身携带的周恩来的毛毯砍了十几刀。这条毛毯还是1931年国民党26军在宁都起义后由董振堂送给朱德的。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经常顶风冒雪往返于延安一西安之间,朱德就把这条毛毯送给周恩来。全面抗战后,朱德亲赴前线指挥对日作战,周恩来又把毛毯回赠给朱德。一条毛毯,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周恩来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有力佐证。

第4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到1945年,22张照片,6件实物。长期坚持在国统区领导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岀的贡献。

第5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到1949年,20张照片,8件实物,1台显示周恩来1949年转战陕北时的电视显像屏。从重庆到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艰苦的谈判,到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从“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新中国诞生,3个年头1000多个日夜,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第6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逝世。27年里,精选岀45张照片,11件实物和3台显像设备。邓颖超为病榻上的周恩来设计的那张斜面小桌,令人触目心酸。两次提出“四化”目标的音像资料,反映了他终身奋斗的目标,也反映出了全民族的共同心愿。

第7部分,人民总理爱人民。照片16幅,实物5件。帧帧照片,件件遗物,都体现了总理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第8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一个热爱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怀念他,这是一条永不泯灭的真理。12张照片,1台电视显示屏和1件实物,展示了中外人民对他的这一情怀。

在整个陈列厅内,共布展了199幅图片,48件实物档案资料,其中首次展出的有10余件文物和20余幅照片。这些内容,比较全面地、真实而又有重点地再现周恩来的光辉一生,让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现光辉的雕塑

进入纪念馆,沿正门拾级而上,当跨过51级台阶步入宽敞的纪念大厅时,一座巨大的周恩来塑像首映眼帘,让人肃然起敬。这尊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总高4.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周恩来坐姿塑像。

塑像石料采自北京市房山县。房山汉白玉洁白无暇,似总理的人格、品德。由于多年开采,所剩不多,国家有关部门已明令禁采。人民总理人民爱,周总理的塑像应该用我们自己最好的材料,为此,有关部门特开禁令,批准在雕塑毛主席坐像的同一采区采凿汉白玉塑像的石料。

塑像的造型,由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家彬和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姜桦共同设计创作。两位设计者充分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充分体察总理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最后确立了雕塑的神态:周恩来坐在野外的一块山石上,身着大衣,手择长卷,双眉紧锁,正陷入深深的思考,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空间:他手里握着的长卷,是来自农村的一份调查报告,还是重点工程方案;是关系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措施,还是开展全方位外交的细则?他想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四化”进程?……周总理正在忧民忧国,思考着的是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主雕者,河北省曲阳县的刘润发老先生,已有半个多世纪的雕龄,是位颇负盛名的能工巧匠。在雕塑周总理的脸部时,刘老师傅感到了难度。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总理亲切、慈祥,常带笑容,而雕塑要求的却是凝眉沉思。他多次观看“文革”时期总理带病操劳国事的影视片,体味着总理为国为民的心境,逐步领会设计者的思想,终于准确生动地表现岀周恩来忧国忧民思想境界的特有形象。

千秋万世的丰碑

1992年1月6日,古城淮安,马路上悬挂出一条条巨大的横幅,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周恩来纪念馆里里外外,400多面彩旗迎风招展,主馆正对面广场上,“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典礼”10个大字,耀眼夺目,整个淮安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

周恩来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其中主馆1918米,附馆1347平方米,青、白两色的整个馆区,看上去既简洁明快,又赏心悦目。

附馆字画厅内,高悬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祝贺周恩来纪念馆落成的题词: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学习周恩来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崇高品德

杨尚昆的题词: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李先念的题词:学习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聂荣臻当时年事已高,手抖得厉害,不能执笔,特嘱秘书用他的手迹,拼出了“永恒的纪念,怀念周恩来同志”的题词。

上午九时整,江苏省省长陈焕友宣布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典礼开始。顿时场内鼓乐齐鸣。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周恩来纪念馆象征着周恩来的光辉业绩,寄托着全国人民包括故乡人民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之情。纪念馆展示了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图片、实物,对于我们缅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学习周恩来的崇高品德,发扬周恩来的优良作风,研究周恩来的革命思想和实践,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剪彩。随后,李铁映同志率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负责同志和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童小鹏、紫非、赵炜、韩福裕,以及周恩来的亲属周尔萃等,从正门拾级而上,步入纪念大厅,向周恩来的汉白玉雕像敬献花篮并三鞠躬。同时敬献花篮和参加开馆仪式的还有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南京军区,淮阴、淮安市委、市政府,绍兴周恩来祖居、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的代表。

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纪念馆,如千秋万世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在碧水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格外壮美。

永恒的怀念

周恩来纪念馆落成,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从开馆那一天起,瞻仰的人群如潮水般涌来。

日本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留日华侨江苏同乡会会长陈学全先生等在周恩来汉白玉塑像前鞠躬致意。1991年,中日友好协会为纪念中日恢复邦交20周年,筹备在东京展出《周恩来》时,陈先生又力主把周恩来故居模型列进展出内容。

美国北加州苏浙同乡会会长朱元忠,泰国江浙会馆理事长陆恩达,留日华侨、大阪江苏同乡会会长刘宗廉,日本和歌山华侨总会事务局长徐敏春等30余人结伴前来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并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墨迹点点,情意深深。

从1992年3月下旬起,前往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参观的人群达到高潮。3月28日,空军勤务学院的40多名教职员工和部分学员乘了一夜的车,清晨6点进馆献上花篮。在休息室,他们动情地说:我们空军战士忘不了周总理的关怀,忘不了他的教诲,一定要把人民空防建设好,实现空防现代化,使我国的空防走到世界的前列。

省抗洪救灾报告团的同志,久久肃立在周恩来视察邢台地震灾区的照片前,聆听解说:在邢台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周总理就冒着危险,赶到灾区,一口气慰问了100多位伤员,并号召大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一定能够重建好我们的家园。离馆之前,他们写下了“万世楷模”的留言。

大型史诗故事片《周恩来》摄制组来到纪念馆后,闻讯而来的数千淮安群众,把演员王铁成当作周恩来一样接待,一些老人含着热泪拉着王铁成的手,向他诉说着对总理的怀念之情,还有的竟和“周恩来”攀起了家常……。剧组同志被那热烈的真挚的场面感动了,王铁成用微微颤抖的手写下了“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的题词,同志们纷纷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清明节前后,来纪念馆参观瞻仰的,每天都有一、二万人,最多的超过3万。青少年学生举着校旗、团旗、队旗,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队队,一列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他们高举右手,在纪念馆前宣誓:“敬爱的周恩来爷爷,我们一定要象您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您的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遗言而努力奋斗!”

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也前来瞻仰或寄来了题词。国家副主席王震寄来的题词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寄来的题词是:一代师表;国务委员宋健来淮安向周恩来塑像敬献花篮并题词“学习周总理的崇高风范,为现代化建设竭力奋斗”;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为纪念馆留下了“总理一生为了人民,人民永远缅怀总理”的题词。总理嫡亲侄女周秉德回故乡瞻仰纪念馆时,在周恩来遗体照片前足足凝视了三分钟,任凭追忆的泪水流到腮边。离馆前,她写下了充满无限深情的题词“愿亲爱的伯伯魂归故里!”

周恩来,您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人民,会永远地怀念您、崇敬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