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长淮 / 顾树青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修复记
淮阴市河北西路174号,这所具有民族传统建筑持色的古色古香院落,是周恩来童年居住和读书的旧址。1978年中共清江市委、清江市革委会按原貌重新翻建,1988年3月5日,纪念周恩来诞辰九十周年时对外开放。10年来,已接待参观者20余万人,他们中间有中央和省级领导同志、工农兵群众、大中小学师生和外国友好人士,其中尤以青少年为多。
周恩来在淮阴居住和读书旧址陈列了大量史料,展现了周恩来童年时代的风采,给人们了解和学习周恩来的精神打开了一个窗口,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为史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周恩来的翔实史料。
旧址的认定
197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顾波的文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中提到周恩来童年“曾一度移居江苏淮阴”。同年3月16日《解放军报》转载胡华所著《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一书的记述:“1904周恩来同志6岁时,同他父母、过继母及两个弟弟一家六口人搬来清江浦……。”文章发表后,在当时的清江市即今淮阴市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干部群众向市文化局、宣传部去信或专访,要求尽早查明周总理在淮阴的旧居。市文化部门随即向市委反映群众的意见,同时抽岀三位同志走访群众,寻找旧址。这三位同志是市博物馆副馆长蔡德之、戚庆隆和市文化局创作组组长宋延。他们深入居民住宅区,登门串户寻访老人,在他们调查的几十位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两人的回忆说服力强,史料价值高。
一位老人叫尹干元,他对调査人说:我今年八十五岁,父亲是县太爷万青选家的轿夫,小时候常跟父亲去万家,姓万的是大户人家,有近百间房屋。曾听父亲讲过,万家和淮安县太爷周家是亲家,万家十二姑奶奶回来曾住过万公馆西边的张瑞臣的院宅。
另一位老人叫高大喜,八十六岁,因身体不好,躺在床上对来访人说:我和父亲都在万公馆当过佣人,帮主人买买东西,做做杂务事。万家在西长街郭家巷口(即新丰面粉厂内),向西走过三户人家就是张举人(即张瑞臣)家,万府的淮安亲戚搬来清江时,先住在张氏太太的五间房里,后来又搬到西边张举人家住,小时我随父亲替主人送礼物到西边周家去过,周少奶奶(即周恩来母亲)住在堂屋,十一太(过继母陈氏)住下堂屋,周家少爷在东厢房念书,我去时他还叫我跟他玩,堂屋门口有棵梅花。
通过这两位老人提供的史料,认定古运河畔轻工机械厂内14间老式瓦平房就是周恩来童年居住、读书的旧址。
清江市委为加强对旧址的修缮和文物征集工作的领导,于1978年5月16日正式行文向淮阴地委报告,成立“周总理少年在淮阴革命文物征集整理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玉祥任组长,市文化局局长程我真任副组长,并配备几位工作人员。工作分两条线进行:文物资料征集和陈列方案由市文化局负责,旧址房屋的修缮工程由市建委负责。
对旧址的修缮,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1978年6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部周恩来研究组负责人王信平等三同志从京来淮,査看旧址后,向地市委宣传部郑重提出:“清江这个旧址是周恩来同志童年启蒙读书的地方,他两位母亲又相继在这里去世,因此很有价值,一定要抓紧做好资料征集和修复工作。”9月19日,淮阴地委在淮安召开会议,清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华亭出席,会上地委副书记张景良指出:“清江市委要把总理住过和读书的地方弄好。”并传达了地委决定,为加强组织领导,补充清江市委宣传部张玉祥同志参加周总理文物征集小组。10月28日,“周恩来同志在江苏文物征集办公室”负责人缪生才和南京博物院陈列部主任王英来清江,明确提岀旧址14间房子要在79年1月8日前修好,最迟也不能迟于3月5日,修复原则是要保持原貌。
旧址的14间房屋已成为市轻工机械厂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倾斜,墙身开裂,大梁脱榫,柱基下沉,经鉴定列为危险房屋,正准备拆除。因为调查及时,使这一重要的文物旧居得到保护和抢救。市委为解决工厂办公用房,决定拨50000元资金给工厂在后院空地上另建办公室。
市建委副主任卢羽仙任修复工程总指挥。为确保工程质量,特地从市第二建筑公司等单位抽调一批善于修复古建筑的能工巧匠,从78年12月9日开始,集中力量会战10个月,耗资75000元,终于修复竣工。房屋的结构、间数、面积全部保持原貌。
翔实的史料
从初步的调查资料看,周恩来同志童年来清江(即今淮阴市区)是肯定的。但什么时候来,为何来,是从水路来,还是由陆路来,住在哪里,在哪里读书,何时候离开清江,都要进一步深入调査,以取得翔实的材料。
为了尽快弄清楚上述情况,省、地、市委都非常重视,层层建立革命文物资料的征集组织。1978年5月24日,“周恩来同志在江苏文物征集办公室”负责人缪生才及王英二同志再次来淮阴详细了解淮安、清江两地周总理旧居情况。他们回省汇报后于6月29日返回清江,向市委提出要立即组织班子到外地征集资料,并要我市派一名工作人员参加省征办工作,随同到全国各地走访调查,重点是周恩来童少年时代。这次调查征集,为筹备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陈列内容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省征集组一行四人。他们从1978年7月10日启程,到9月22日告一段落,先后到上海、杭州、绍兴、南昌、南宁、广州、北京、天津、沈阳等地,主要走访周总理在各地的亲属和万氏门里的后代,核实周总理幼时在万家读书、居住及童少年时代活动的情况,搜集有关文物。
为早日弄清周总理在清江的情况,市委决定加强力量,抽岀文化局副局长顾树青、副市长杨声佩协同进行调查。此项工作由杨副市长负责。工作重点是走访总理弟弟周恩寿和总理表妹同窗学友万怀芝、万芳贞等。
万怀芝比周总理小两岁,住上海万航渡路322里弄,关于总理童年在淮阴读书的情况,我们曾两次走访过她。万老太虽年近八旬,眼不花,耳不聋,记忆力非常好,提起总理读书的事,她滔滔不绝,语言很流畅。她说:“周总理的母亲姓万,是我的姑母。他在周家堂兄弟中排行第七,小名叫大鸾,我总是叫他七哥或大鸾哥。三岁就过继给他的十一叔母。叔母姓陈,娘家在淮阴,她有文化,总理三岁开始认字方,八九岁已会写文章。我们同在淮阴陈家花园一个小平房里读书。总理小时候对弟妹很爱护,有的字我不认识,他非教会我才能作罢。当时,总理的外婆,即是我的祖母,封建思想很浓厚,认为女孩子同男孩子一同读书,男孩子的智慧就会让女孩子占去,所以反对我们在一起读书。但是,总理从小就反对这种封建思想,他总是对我说,小妹不要怕,这有什么关系。不过小孩犟不过大人,不到一年我母亲就把我带到父亲供职的地方去读书了。”
在回忆到当时私塾馆情况时,她继续说:“三间小平房,门朝北,窗子是木格纸糊的,西边窗口放一张有三个抽屉的学桌,是教我们的张先生用的。在先生的右首斜对面有一张学桌,无抽屉,总理就在那张单人桌上读书写字,桌上有砚台笔筒,在靠墙一边放了一堆古书,大概是四书五经之类。室内正中靠墙放一张长条几,上置香炉烛台,中间供着孔夫子的牌位。靠东墙边有茶几,放着茶壶和几只有把子的白瓷茶杯。我和万芳贞妹妹坐在一张桌上,在张先生的对面……”万老太太把当年读书的情景说得很清楚。我们临别时还给她拍了一张照片。
1978年8月3日,宋延同志随省征集组,在广西南宁见到了周总理表妹万芳贞。她小时曾和总理同窗读书。万芳贞说:“我母亲本来不让我读书,是总理说情才允许我读书的。我母亲既是总理的舅母(我父叫万立珍,总理叫十八舅父),又是总理的亲姑母,所以总理说情一说就行。当时,总理对我母亲讲,应让她读书,男女都一样嘛!我小时读书不用心,老忘字,母亲打我,也是总理岀来说情不让打。在同窗读书时,有时我与总理吵嘴,总是总理让我三分。”在问到当时读书的情况时,万芳贞回忆说:“念的书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教书先生姓张,很厉害,我怕他呢。总理小时智力就发达,天资聪明,先生提问什么,他都能回答。”
万芳贞还向来访人介绍1961年8月,中央在庐山开会,周总理抽空去看她的情景。万芳贞说:“当时我住在义子钟则朱家,钟在庐山植物园工作。总理进屋第一句话就讲,今天我是来看望你们的,不要提任何个人要求。总理见到我很激动,说道,妹妹,我们整整五十年未见面了。之后,谈了很多话,并问到淮安老家的情况,问到亲戚中还有哪些人。当时,钟则朱插话,问总理何时回淮安去看看?总理说,现在忙。另外,家庭亲戚多,事情不好处理。我有机会再回去看看。从午后一点,一直谈到三点多才离去。”
周总理三弟周恩寿同志是我们走访的重点。1978年8月,宋延等同志曾访问过他,记录的事实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核实和补充,于是在1980年6月,我和杨声佩、靳定生二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和平里兴化西里第三幢五单元301号,看望和走访恩寿老人。恩寿老人的模样与周总理相似,仅是因病缠身比总理瘦一些。当我们取岀“旧址”修复的照片给他看时,言路立即打开,他说:“我家外祖父姓万住在清江浦十里长街。我家从淮安搬到外祖父家,全家六口人,有父母、小婶母和我们兄弟三人。总理在外祖父家读书。后搬岀去,在万家西边租赁十四间房子。总理和表妹万怀芝、万芳贞都在陈家花园读过书。”
周恩寿同志身患心脏病、白内障等多种疾病,长期休养,精神不太好,所以我们和他交谈的时间不宜过长,临别时他愉快地和我们合影留念。
关于周总理童年在淮阴居住和读书的情况,我们还先后找过淮阴籍在北京工作并与周总理接触过的同志如陈白尘、周太和、谢冰岩等,他们也都提供了一些情况,在这里特别要讲的还有一个小故事。
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淮阴地委书记孙振华去参加会议。分组讨论时,周总理来到江苏组,说来看看家乡的父母官,便问淮阴是谁来的?孙振华立即向总理报告,总理问孙淮阴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孙作了汇报之后,总理又询问起淮阴西长街有株梅花还在不在?孙书记答道:在在。周总理听了很高兴。
周恩来童年在淮阴租赁张瑞臣家十四间房居住,院中有株他小时浇培的梅花,至今还枝繁叶茂,长势很好。
暂时的曲折
省革命文物征集组和市革命文物征集整理小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走访调査,加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所提供的材料,对周恩来同志童年在淮阴居住、读书的情况已基本清楚。
为使周恩来童年在淮阴的陈列展览早日开放,供人们学习、瞻仰,市文化部门已拿岀方案,准备布置。这时,1980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今日谈”栏目中,登岀一篇短文,标题是《纪念馆不应遍天下》。其内容抄录如下:
“最近,江苏省清江市一个工厂区内开辟了一座‘周总理故居’。据说,这是周恩来同志的叔父当年典的一所房子,恩来同志六岁至九岁时住过。为了修建这座故居,把住在这里的一个单位的办公室迁走,将附近老房子拆掉,新建了十五间高质量的平房。现屋内尚无一物,有关人员正四处张罗、东拼西凑,并到沈阳等地参观纪念馆的设施,准备仿制……。”
文章署名张志明,这篇短文发表后,清江市成为全国乱建革命纪念馆的典型。市委的压力很大,宣传文化部门更感到有苦难诉,知情的群众见了报纸则认为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事实,社会上议论纷纷,都关心着事态的发展。
就在《人民日报》发表这则消息的同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将此事通报全国县以上党委,并附张志明的所谓群众来信。接着,省政府、省纪委和淮阴地委均来电话查询。省委宣传部通知市委派人去省里听取中央有关指示精神的传达,经领导研究确定我和宋延同志前往南京。
1980年8月2日上午10时,在省委宣传部会议室,宣传处长刘洛同志接待了我们。他说:最近,中宣部开了宣传会议,刘平部长参加的,在这个会上胡耀邦同志作了个报告,不叫传达,钱副部长叫我们把胡耀邦同志讲话中有一段精神告诉你们。大意是这样:
中央书记处起草了一个文件,叫做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文件中指出,三中全会决定多歌颂工农兵群众,多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宣传个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宣传,过去突出个人,流于形式,不但造成铺张浪费,形式本身带有个人创造历史的色彩,不利于党内外马列主义教育和扫除封建主义余毒。为此,中央决定从现在起,除非中央有专门决定,一律不得新建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个人的纪念堂、纪念馆、纪念亭、纪念碑,正在建设的和虽已建成尚可改造的,尽可能改为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设施,其中,有的很少历史价值,如一时不能改建,宁可先封闭。毛、周、刘、朱等少数领导人的纪念设施,全国只限几处,各地已经设的,均应向中央报告,以便作出统一规定,一律不许任意增设。
刘洛同志最后说:钱副部长叫我把这个精神告诉你们,回去向市委回报;关于周总理童年在清江居住、读书的地方,把现状和今后打算向省委写个报告;现有的房屋以及文物资料要保护好,等省里意见。关于《人民日报》的短文暂不问它。
回来后我们将省委宣传部的意见,原原本本地向市委领导同志作了回报。事隔五天,8月7日,市委收到了中共中央(80)59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并附张志明群众来信一件,信中点名批评清江市修建周总理故居一事。
紧接着,地委派陶溶、左文流同志,一边调查“旧址”的修复情况,一边传达地委意见,要市委写书面检查。调查组同志听取我们回报后又到实地查看,他们认为清江市干群出于対周总理的感情,在掌握许多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对14间危房修缮这本是一件好事,无可非议。可是,上面把这件事当成违纪的典型来抓了,市委只好写个书面检查报告应付一下,并提岀现有房屋的处理意见。
清江市委于8月20日,向淮阴地委作出《关于修缮周恩来同志童年在清江居住、读书旧址的检查报告》。报告中说:“市委常委对中央文件和省政府、省纪委的指示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并以中央指示为准绳,联系我们过去修缮总理居住、读书旧址的做法,作了检查对照,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报告在叙述周总理重年从淮安搬迁清江及房屋具体修缮情况之后,又说:“宣传周总理是严肃的政治任务,恢复周总理曾经生活和活动的旧址,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虽然于1978年11月3日向上级写了《关于周恩来同志童年居住、读书旧址修复的请示报告》,但尚未得到上级的正式文件批准,就自行动工修缮了,当时我们仅仅考虑到,总理一家在清江居住了三年之久(实是四年),这14间平房是总理启蒙读书的地方,总理的两位母亲相继在这里逝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各有关方面又在催促我们修理。同时认为,修缮此房是出于爱戴周总理的心情,一旦房屋倒塌将不好交代。于是,不待上级正式文件批准,就动工修缮。对这样重大问题,自行决定是十分错误的,是不严肃的表现,也是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反映。”
对于14间房屋的处理,市委决定仍给工厂安排使用和保护。
14间房子所起的风波,到此告一段落。后来得知,张志明是驻淮部队十五分部政治部宣传科四位工作人员的集体化名。他们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在所谓人民来信中故意夸大事实,除见报的那段话之外,还说有什么“第二步计划”,说要“周围再拆民房厂房百间,建设配套的宾馆设施”等等,从而制造了一个莫须有的“典型”。
旧址的开放
时隔八年之后,我已调至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工作。1987年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淮阴市市长徐燕陪同外地客人来纪念馆参观,我借机向市长简短回报关于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第二期修复工程问题。徐市长听完后说:“听说在市区有一处是周恩来同志小时候居住和读书的旧址,88年3月是周恩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将旧址弄好对外开放,不仅使纪念活动增加一个新的内容,也为市区增添一个参观点,然后再弄边区旧址第二期工程。”参观结束时,市长要我和周文久二人乘坐她的车,陪她到周恩来童年居住和读书旧址去看一看。
14间房子给轻工机械厂使用八年了,总体保护还好,院中腊梅长势旺盛。这里成为工厂的幼儿园、医务室和厂领导办公室。徐市长边看房屋边询问具体情况,实地察看后,市长向我交待了任务:“你回去拿个方案,过几天找我。”
5月上旬,我和周文久同志在徐市长办公室,向她回报了旧址开放的具体意见,她当场认可,并说“这项工作由分管文教的徐乾副市长过问,具体落实工作你们直接找他,向他回报”。不久,徐乾副市长召集会议,首先研究名称问题,我说就叫“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取名纪念馆固然好,但报上去不批还要遇到麻烦。与会者同意。其次,宣布建立工作班子,成立“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筹备委员会”,徐乾副市长任主任,我是委员之一。接着,研究陈列内容。徐副市长指示,周恩来童年在淮阴四年,居住和读书。现在既定名为“读书处”,展览內容就要抓住这个特点,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看了澈励他们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整个陈列要突岀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确定展出内容只反映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并以在淮阴的学习生活为主,将他童年的一些故事编纂起来,请省国画院著名画家贺成和淮阴的画家靳定生画成连环画,使版面形象化,直观性强,教育效果好。并请浙江美术学院专为伟人和名人塑像的著名雕塑家潘锡柔,雕塑一座周恩来童年时代半身汉白玉像放在展厅。
徐副市长抓工作非常过细,审阅了已准备的展出资料,感到总有点不足。于是他又领了几个人,冒着酷暑前往绍兴等地征集资料。这次最大收获是周恩来祖居纪念馆向我们提供了周氏家谱,为陈列展览增加一份色彩。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展览内容就绪,只待上版面布置。
1987年10月中旬,由市委分管文教的副书记王学成和徐乾副市长在市政府六楼会议室召开关于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开放问题的会议。涉及到的财政、粮食、文化、轻工和机械厂等几个单位的负责人均已到会,王书记传达市委开放读书处的意见,望有关部门顾全大局,有困难自行克服,必要时市委、市政府适当给予支持。粮食部门的同志讲,读书处大门处在面粉厂仓库的后面,进岀人员不好走,可从西头拆除几间让出通道,这是大局,我们服从。要机械厂让出14间房屋,该厂负责人提出,要市政府在厂后院建办公楼,再拨款40万元,另征一块地盖一所幼儿园。因需要的钱数较大,会上难定。于是,王副书记指出,工厂有难处,我们应予支持,但不能借此机会发财。并指定叫我会后去厂里了解具体情况再向他回报。第一次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会后,我们去厂里实地调查,按照他们指定的范围征地,有5户居民要拆迁,加上建房费用需要120万元。向王书记回报后,他要我们再去厂里做工作,经费要压到最低限度,只能在建办公室时作一些补助。后来,将此意见转告厂方,厂领导不同意。房屋问题事先未估计到这样复杂,一时不能解决,整个筹备计划全部停滞了。
一个多月之后,市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李鸿民来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要我让出几间房屋给党史工委布置淮阴党史,此时他问及读书处筹备情况进展如何?我将上次会议情况向李书记回报,他听了感到有些着急,便说:“市委的决定落实不了这怎么行呢!”又说:“这项工作不是我分管的,不好直接开会,转告王书记,再开会的时候我也参加。”后来,王书记知道此意也很高兴。
11月下旬,仍在市府六楼小会议室召开原班人员会议。会上,轻工机械厂负责人提出几个问题,目的是不达到要求不让房屋。他说:“厂里职工反映,这14间房屋不是周恩来童年居住和读书的地方,弄起来也是假的;如果实在要弄,群众就要上访;我们搬岀来,办公室也有困难……。”会议由王书记主持,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之后,他说:最后请李书记讲几句。李鸿民同志轻声慢语地说:“周恩来同志童年读书处的开放是市委研究决定的,作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九十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纪念活动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准备。关于读书处的开放,轻工机械厂的领导同志说群众反映14间房屋是假的,是假是真不要你们负责,就是假的,责任由市委承担。提到职工上访告状问题,我要问,群众上访你们支持不支持?如果上访告状告错了,我要以纪律处分你们。市委的意见贯彻不下去,组织上派你们在那里干什么的?你们在基层有困难,可以向上反映,只要正确的领导会支持的,14间房屋在一周内让出来,办公有困难,我们会考虑的。如果大家没新的意见,就散会。”
会后,市政府拨款10万元给轻工机械厂,以补助该厂另建办公室。
旧址房屋接收过来距确定的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多月,房屋维修、开下水道、铺置路面、建筑围墙、平整广场、环境绿化、布置版面,弄得很紧张,春节都加班。1988年3月3日已一切就绪,上午、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霞林由市委宣传部和党史工委负责同志陪同突然到读书处。一下车,王部长对我说:“后天,省委负责人参加这里开放仪式,我提前来看看。”当时我意识封是来审查内容的。在听取回报后,王部长对陈列内容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一一过目,临走时他说:“弄得不错,内容很紧凑,有教育意义。”有他这句话,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3月5日,真是多天的阴雨难得一晴,季节虽已进入初春,但微微的刺骨寒风还在袭人。中央、省、市参加周恩来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活动的客人,上午都集中于淮安,下午才到淮阴。读书处门前广场上干净整洁,花卉松柏盆景早就有序摆好。定于3时开会,2时半,前来参加开放仪式的500人已整队进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实验小学穿着整齐校服的百人鼓乐队。
3时许,淮安的大队人马还未到,又怕岀席会议的人站立过久有意见,于是在锣鼓声和爆竹声中主持人市文化局长王士爱宣布开会,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姜立宽致词,周恩来同志侄女周秉宜代表亲属致答谢词。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平捷三、市委副书记张景良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匾额揭下红绸时,全场一片掌声,仪式达到高潮,从此一座介绍周恩来童年启蒙教育的纪念场所诞生了。这时,从淮安开来的长龙车队到达,顿时,广场上人员剧增,周围的矮墙和楼层的窗户上都站满或坐满了人,成了人群的海洋。大家看到,在市委书记黄冰、市长徐燕陪同下,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和一些中央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都来了。韩书记参观后说:“这个地方很好,要多组织青少年来看,发挥教育作用。”顾省长问徐市长:“淮阴我来过多次,怎么未听你说过还有这样一个好地方?”徐市长回答:“也就近两三个月才弄。”顾省长欣然在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学桌旁拍照留念,在上车前,还主动提出和读书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她反复说:“感谢你们做了一件好事。”
读书处的落成开放,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周恩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许多单位在新生入学、新兵入伍、入党、入团、入队以及夏令营开营,都要到这里举行仪式、宣誓。有不少家长还利用节假日领着孩子到陈列厅参观,激励孩子奋发读书。
读书处开放十年来,先后接待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宋平,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等,还有一批省部级领导干部,以及日本等国友好团体。
在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夕,市政府拨款近百万元,扩建220平方米的私塾馆、陈列厅、字画室,并在门前广场用汉白玉制作高3.4米、宽6.8米的周恩来浮雕像,背面刻上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的意境壮阔、格调高昂、含蕴深刻的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李鹏总理还亲自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书写了门楣题词。如今,读书处已成为一个政治性、史料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有相当规模的伟人纪念地,成为淮阴的一处胜地。
1997年11月30日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