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跷扑蝶 / 黄平

花跷扑蝶 / 黄平

民间双人舞《花跷扑蝶》是淮安文化遗产中又一朵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

舞蹈系由男女二人踩在二尺多高的花跷上表演。男扮顽童,手持折扇,女扮蝶女,手持长竿吊着的蝴蝶。顽童在风景如画的乡野嬉戏游玩,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忽见蝴蝶飞来,心花怒放,顿时投入了扑蝶的表演。舞蹈通过扑蝶时动作和心态的变化层层展开。起初,顽童十分自信,认为一个小小的蝴蝶,唾手可得。及至几个回合下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于是顽童和蝴蝶展开了一场紧张、激烈的鏖战和智斗。蝴蝶不时引逗顽童,在其身边穿来飞去。顽童则以跌、打、滚、翻等动作狂扑猛打,有时又轻手轻脚地突袭,但都无济于事。在打斗过程中,随着锣鼓喧染的气氛,舞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们脚踩高跷,但表演起来十分灵活。腾空拧叉、滑叉、挺身前空翻、抱腿侧身翻、后滚翻、蹉步、骗腿、旋子等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都能运用自如。据老艺人说,在高跷上表演,要掌握好四种“劲儿”,即:悬劲,提劲,比劲,硬劲。控制重心,把握平衡,全靠这四种劲儿。有了这些硬功夫,表演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舞中有武也有文,既有幅度大的武功动作,亦有表演细腻的文雅身段,如圆场、小方步、指法、云手、兰花手、正眼、斜眼等多有运用,真可谓文武相间,错落有致。这一文一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扑”字上。“扑”有猛扑、轻扑、快扑、慢扑、前扑、后扑、左扑、右扑、上扑、下扑、空中扑、地上扑、花上扑、身上扑等多种扑法。这些人物形体的千变万化着重在表现人物的喜悦、企求、惋惜、焦急、气恼、欢跃等变化多端的心理状态。这扑,除了用“心”扑、用“眼”扑以外,主要还是用手中的扇子扑。那是一把特制的折扇,随着情节的变化,折扇时开时合。它有时忽然之间变成了五、六瓣的破扇,可当表演者动作一闪它又成了完好无损的美丽花扇,这把独具匠心制作而成的折扇的运用,更使舞蹈妙趣横生,情味盎然。

《花跷扑蝶》在淮安市泾口乡东作村世代相传,上可追溯到七代祖宗王连香,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个舞蹈的形成有一个传说:几百年前,从淮安城的望海搂向东眺望,是一片茫茫海滩,东作就是东南方海滩上的一个村落。这里,经常洪水泛滥,十年九荒,惟茨菇不怕水灾,因而家家种植。到了茨菇生长的季节,绿叶一片,一望无际。许多五彩缤纷的蝴蝶飞舞其间,千姿百态,情景宜人。人们因此萌发了“花跷扑蝶”的灵感,编成了舞蹈。这就是《花跷扑蝶》舞的由来。

这个舞蹈,几百年来久演不衰。现在逢年过节,它仍是淮安民间艺术的一个传统节目。1986年,这个舞蹈被收进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成了全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