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身革命洪流
李风同志于1940年5月,随八路军第一梯队南下来到苏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始,任中共淮海地委宣传部长《当时杨纯同志任地委书记)。李风同志工作积极,进步很快,同年10月,她被调任中共淮安县委书记。
李风同志中等身材,头剪短发,北方口音,讲话柔中有刚,遇事多谋善断。当时是二十来岁的姑娘,真不愧为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书记!
李风同志是山东诸城县人,祖辈住在农村。1936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有这些,震撼着她的心灵,使她不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了!热血沸腾的李风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她开始在青岛乡下,和农民一起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又组成山东第一巡回宣传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二、组建淮安县委
李风同志来到淮安后,第一件事是组建中共淮安县委员会。1940年10月一天,秋高气爽,野菊烂熳。横沟寺里聚集着各区的区委以上的党员干部,中共淮安县委员会成立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事前,李风同志通过实地考察,民主协商,提出县委成员名单。经地委领导批准,中共淮安县委员会正式成立。李风任书记,郝渠任组织部长,许邦仪任宣传部长,周兴任民运部长,俞臻任县委秘书。县委下设三个区。全县共有11个党支部,70多名党员,主要分布在宋集、横沟、谢荡等地。
淮安县委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李风同志说:“我们发展党员首先是为了抗日,党员越多越好。既要积极发展工农分子入党,又要注意发展知识分子入党。”
发展党员,李风同志总要亲自审查批准。1942年初,县委在高荡的党训班上,发展徐志高同志入党,她对徐志高同志说:“从现在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你要认真学习,积极苦干,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李书记的话,使徐志高同志终生难忘。1942年9月,县委决定由组织部长曾鸣、宣传部长许邦仪二人介绍,经盐阜地委批准,县长赵心权同志重新入党。这对广大党内外干部和知识分子起到了鼓舞作用。
在李风同志和县委一班人努力下,全县建党工作进展较快。到1942年夏季,全县已有党员1400多人。不仅根据地中心地区有党的组织,而且游击区也有党的组织,在敌占区也有了地下党员。不仅在农村普遍地建立党的支部,而且在民主政府、抗日部队、学校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并形成各级党的核心领导。这就形成了淮安抗日的核心力量!
三、培训地方干部
1941年春天,淮安在建党建政初期,外来的干部是很少的,主要靠党组织培养地方干部。县委举办一期民运队学习班。学员三十来人,其中有部分同志还不是党员,他们是刚从农村出来的,大多数是要求抗日的爱国青年。李风等县委领导同志,为学习班讲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论持久战》,和“大搞群众运动,把群众组织起来,共同抗日”专题报告。学习期间,学员生活较为艰苦。每日三餐,都是萝卜煮玉米面稀饭,睡的草铺,大部分同志都没有棉被。当时日伪军经常下乡抢粮,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也常来骚扰,情况十分紧张。有时夜晚要转移,今晚在这个庄上,明晚又到那个庄上,甚至一夜要转移几遍。生活虽然艰苦,但学员情绪仍然很高。学习结束,学员们都加入了党的组织,被分到各区乡宣传和组织农民救国会。
1941年下半年,学习班就改为党训班。每期,李风书记都来讲课。她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感情饱满。当她讲到日军在中国的滔天罪行时,大家都是义愤填膺,恨不能立即上战场,痛杀日本鬼子;当她分析到中国人民抗战必胜时,大家部欢欣鼓舞,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中共淮安县委先后举办学习班和党训班计6期,培养400多个区乡干部。每个学员,政治认识、思想觉悟,都普遍有了提高,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参加党训班的同志,为民族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更多同志,后来在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骨干力量!
四、开始抗日斗争
1940年12月一天,李风同志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说:“农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他们受压迫最重,受苦难最深。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农民组织起来了,抗日民主政权就会得到巩固,农民自己开展翻身解放斗争,就会产生伟大的力量。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
接着,她提出当前从县、区到乡、村,都要成立农救会(即农民救国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人人(地富分子和汉奸除外)都有自己的组织。两三个月内,这些群众组织,全部成立了。1941年4月上旬一天,十二区在吉墩(现属顺河乡)召开全区农救会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三、四百人,锣鼓喧天,歌声阵阵。颜士庭同志被选为区农救会会长。县委书记李风、县长赵心权都在会上讲了话。不久,县委在汤庄召开全县农救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俞臻同志为县农救会会长,颜士庭同志为副会长。李风同志在会上作了鼓舞人心的报告。
同年6月,为了加强领导,又建立全县群众组织统一领导机构——县联救会,县委书记李风同志兼任主任。淮安抗日根据地农民群众普遍组织起来了,抗日活动和民主改革运动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这一时期,李书记经常深入区乡,召开小型的基层干部会,听取汇报,指导工作。她先后到过十二区的李码、宋集、三里等乡,十一区的张桥、徐杨、马厂等乡,四区的复兴、埋倭、任桥等乡。她不仅到中心地区检查工作,还到游击区检查工作。她虽是个大姑娘,但不是一般温柔胆怯的女性,她富有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确是一位胸襟广阔、足智多谋、神鬼不怕的好书记!
五、发动借粮斗争
1941年1月,胡服同志(即刘少奇)在盐阜区党委会上指出:“要开展轰轰烈烈的借粮斗争,迅速解决农民吃饭问题,这样有利于开展抗日斗争。但借粮一定要有理有节,秋天一定要还。”
这年,淮安、阜宁一带春荒严重,农村中的贫雇农和部份中农,缺粮断炊者很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李风同志针对这一情况,随即召开县委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并请示中共盐阜区党委的批准。
中共淮安县委于2月一天,在李家大冲子(属阜宁县)召开了乡支部书记以上的干部会议,李书记对借粮斗争作了全面布置。她指出:“我们要充分发动群众,向地主、富农开展有理有节的借粮斗争。要注意一个‘借’字,但也要有斗争。这种斗争,不能强逼!各地领导要掌握分寸。总之,要为农民撑腰,为农救会出谋献策。我们的军队、政府,也要开展宣传,在舆论上支持农民的借粮斗争。”县委决定,先在十二区古驿乡(现属钦工郎颜、赵码一带)搞点,派组织部长曾鸣、宣传部长许邦仪、该区委书记俞臻、副书记曹岚四位同志结合此点,由曾鸣、俞臻负责指挥,发动贫雇农向地主王汉成借粮。王开始不肯,但由于领导计划周到,斗争有理有节,终于取得借粮斗争的胜利。曾鸣、许邦仪还编写了《开明地主主动借粮》的话剧,在根据地演出,广大农民受到启发和鼓舞!
1942年春天,李风同志在县委扩大会上全面推广了古驿乡的经验,各地借粮斗争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这年春天,总共借粮753900斤,山芋干1800斤,法币300元。在借粮过程中,有的地方错误地认为:“一定有借无还。”但是,县委在当年秋天,召开会议,布置还粮。全县共还粮693680多斤,占春天借粮总数92%。这时地主富农满意地说:“共产党说话真算数,确实做到有借有还。”由于秋季还粮工作做得好,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在借粮斗争开始前,李风书记与赵心权县长曾召开部份地主、绅士及社会知名人士会议,与他们协商,动员他们主动借粮。有个地主,农会向他借粮,他沉默,思想不通,来找李书记诉苦。李书记从抗日的大局上出发,以热情的态度接待他,以婉转的语言说服他。李书记对他说:“农民向你借粮,因为他们现在饿着肚子。广大农民没饭吃,怎么能抗日呢?农民借粮,不会影响你家生活,秋天还要照数还的。不然,日本鬼子下乡到你们庄上烧杀抢一次,那个损失就难估计了。你是淮北乡方圆几十里有名之士,开明一些,在春荒当头之际,借些粮出来,不仅是支持广大农民,而且是支持抗日。现在外侮入侵,山河破碎,凡我国人,均应同舟共济。此举关系抗日大局,务望先生明智而为。”这位绅士连连点头,经过李书记说服开导后,终于转变了认识,带头借了粮,他还对人说:“共产党伟大,共产党有人才。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六、搞好统一战线
李风同志到淮安后,把统战政策,看成是我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她在县长赵心权的陪同下,与地方一些地主绅士,社会贤达时有接触。有的是上门拜访,有的是邀请三两人谈谈时事。她反复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各界人民共同抗日。
1942年9月18日成立了县参议会。她在会上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上横行霸道,杀人放火,奸淫抢掠,致我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又说:“拯救祖国,童叟有责。各尽其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不论那界人士,只要拥护抗日,支援抗日,我们就欢迎他。当前,主要是打日本鬼子。对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则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对于少数卖国求荣的汉奸,将严惩不贷。”最后她还说:“只要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就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通过民主协商,汪育才被选为县参议长,李风、管云楼为副参议长。参议会成立后,统战工作更广泛地开展了。汪育才、陈天马、许汝霖等都是教育界知名人士,经过统战政策的启发和教育,改变了旧观点,积极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服务。后陈天马、汪育才先后担任了淮阴、淮安、涟水中学校长,并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许汝霖原为国民党员,他亲眼看到国民党腐败无能,决心投靠民主政府,先当小学教师,后当文教区员、副区长,直至因病逝世。古驿乡的民主人士颜景运,和平乡地主子女孙毓俊,在县政府成立初,各带十五六支枪,动员并率领地方青年参军。龚营乡李硕典献出自家全部枪支,并动员十几个青年,参加“淮河大队”。经考验后,李风、赵心权等领导,任命李硕典为我淮阜涟边区办事处副主任。横沟乡富农陈硕山,曾献出三支步枪;1942年冬,又送女儿陈国兰参军。我民主政权初建时,公粮一时筹收不齐,横沟地主张步前开仓济粮,解决部队供给的困难。
李风同志运用统战政策,不仅团结了许多民主人士和开明绅士,而且在争取敌对势力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0年初,淮涟泗沭相继被日寇占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拥有兵力十万,逃到车桥、曹甸一带。这时,我主力部队尚未来苏北,社会秩序很乱,土匪四起,民不安宁。土匪头子刘大呆(名刘仲文)、刘小呆(名刘秀文)兄弟二人,各有长短枪百支以上,占扰盐河、废黄河之问的狭长地带,与伪军沟通一气,到处抢劫,杀人放火。我淮安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匪徒仍常来钦工、马厂、宋集一带抢劫,直接影响这块地区抗日斗争的开展。这股土匪无固定巢穴,且在敌占区,不便武装进剿。赵心权同志既是县长,又是武装大队长。面对这一情况,请示李风书记。李风同志分析说:“对刘氏兄弟,我们要对他们讲清抗日形势,启发其爱国心。首先要求他们不要向我根据地骚扰。如能抗日,则更欢迎。我们要耐心说服,做思想工作,争取用和平办法来解决。这是上策。如用武力,必有损失,那是下策。”赵县长完全领会并坚决执行这一指示。
在李风和赵心权领导下,由县委政工部长廉纯一(廉调走后,由张云樵继任)和夹滩联络站同志逐步做争取工作。第一次接头,由我方向他们传达赵县长口信:勿来我根据地骚扰,要和我们建立协调关系,不危及我军政人员过封锁钱,我方亦不去进剿,等等。第一次接触,就达成了协议,取得了效果。以后又多次联系、争取他们。赵心权同志致书他们云:“凡绿林好汉,多为豪杰,但所为者多为害理之事,为人唾骂,虽痛快一时,却不了终身。为恶岂有善果?虽为直言,实为汝兄弟远计,切盼三思。”
1941年底,刘氏兄弟来我根据地会晤,我方热情接待。赵心权同志对他们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来到苏皖之后,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人民抗日热潮不断高涨,抗日武装不断增强,经常主动出击,不断取得胜利。我们都是中国人,闻此消息都会很高兴,我想你们兄弟也是一样。当前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拯救祖国,人人有责。你们兄弟,拥有一批武装,又是堂堂好汉,在国难之际,何不投身抗日洪流。既可展宏图,又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最后赵县长诚恳而又严肃地说:“你们兄弟二人如能率部起义,我方热情欢迎。你们部队不外调,不与其他部队合编,仍由你们兄弟领导。你们一旦起义,是抗日之幸,人民之幸,亦是你们兄弟之幸。何去何从,由你们兄弟慎酌。”刘氏兄弟终于弃暗投明。这是李风同志执行党的统战政策的结果。
七、关心帮助同志
很多老同志回忆起李风同志,都赞扬她平易近人,从不以领导身份自居;关心同志,积极帮助同志解决困难;艰苦奋斗,充分乐观主义精神。她具有坚强的革命毅力,她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风同志来淮安时,县长赵心权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脱党,还没有解决党籍问题。但是,她对赵心权同志非常尊重。她主动团结、支持赵县长工作。她曾在党的干部会议上说:“赵心权同志是革命的老前辈,有丰富斗争经验,他为了革命,受过许多折磨;他为抗日,日夜奔走。他虽然不是党员,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党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支持他、尊敬他。她发现赵心权同志有很多长处,具备了党员的条件和品德,县委决定批准赵心权同志重新入党。后来她在《忆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一文中写道:“赵心权同志无愧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好县长,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可见李风同志当年对赵心权同志是多么尊敬和支持啊!
1941年,三区区委委员周邦美同志,经常率领联防队与韩德勤的长备旅打仗,使敌人不能随便来渔滨河以北抢粮。这批敌人对周邦美同志怀恨在心,出于报复,有一次来了两个连部队,到周邦美家(今顺河乡大蒋村),先抢后烧,使周邦美同志的家化为灰烬。‘
李风同志一面对周邦美同志全家进行慰问,安排临时住地,鼓励周邦美同志继续与敌人开展斗争;一面对他家作为重点救济,帮助重建家园。
同年12月,李育之同志去县委谈工作,晚上在李风住屋当中一间打了草铺,因天气寒冷,蜷缩着身子,李书记开会回来时,走到当间一看,顿觉不安,但一时又没有办法,在屋内踱来踱去。后来,她把一条装被子的大口袋拿出来,盖在李育之同志身上。李风同志关心同志可谓无微不至。
1942年5月,李风、许邦仪、俞臻、曹岚四位领导同志来宋集乡检查工作。区委同意决定将宋集乡分为宋集、高巷两个乡,任命徐志高同志为高巷乡指导员(即乡党支部书记),并发一支步枪给徐志高同志。李风同志说:“志高同志,你在抗日斗争的前线,我发给你一支步枪,日伪军下乡抢掠,你要带领联防队,狠狠地打击敌人,保卫边区……”这既是对徐志高本人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对地方联防队的支持!
李风同志确实经得起艰苦岁月的磨炼。1941年春,淮安政权建立不久,公粮公草尚未征收,机关所需粮草供应,是向所在地殷实富户预借的,数量甚微。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同志生活十分困难。有一个多月时间,差不多天天吃豆渣煮山芋干稀饭,十天半月,才能吃一顿秸头糁子干饭。许多同志因为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李风同志对同志们说:“现在生活是困难的,但是,与红军长征时吃草根、吃皮带相比,要好得多了。”
当时,条件太差,大家工作繁忙,还要准备打仗。几乎每个同志身上都有虱子。有一次,一位刚参加革命不久的女同志尹珍升和她同宿,尹见她被上有虱子,不觉“哎呀”一声,显得十分惊讶!尹珍升是大家闺秀,从未见过这小东西。李书记却欣然一笑,说:“不要怕,这是革命虫。革命者在这紧张的战斗生活中,集中精力去消灭敌人,暂时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些小东西。”几句话说得珍升笑了起来。珍升心想,这是我对革命的艰苦思想准备不足。见了虱子都大惊小怪,还能参加革命工作吗?
李风同志在淮安时,既有警卫员、亦有马。但是,她到区乡基层去,很少骑马。有时机关行军时,她叫警卫员把马牵着,和大家一起步行,有人偶尔问她:“李书记,你同我们一起步走,不感到疲劳吗?”她说:“路走得多了,人人都会疲劳的,要抗日救国,还怕疲劳吗?我怕疲劳,就不参加革命了。”李风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家很有鼓舞作用!
李风同志在淮安任县委书记仅两年多时间,但她为开辟淮安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李风同志忠实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确是党的好儿女。
1943年4月李风奉命调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离开淮安。她从盐城地区射阳县的一个村子出发,换上便衣,化了装,带着简单行囊,依靠党的关系,不断变换身份,闯过敌伪一道道封锁线,经镇江、上海、北平到太原,过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而到达延安,受到周恩来副主席和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她刚到延安时,周副主席接待新四军干部,问李风:“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江苏淮安县委书记。”“哎呀!父母官!父母官!”周恩来副主席那份平易近人的风范、和煦的笑容,给李风同志留下难忘印象!
李风同志回忆在淮安的峥嵘岁月,淮安的一草一木,战友深情,乡亲厚谊,无一不是常常萦绕在她的心怀!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