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跳判 / 葛华
在乡村社火中,有许多深受百姓喜爱的杂戏,如踩高跷、荡旱船、舞马灯、挑花担、打莲湘等,跳判是杂戏中最引人注目一种。
跳判起源于什么年代,因时间久远,已无从查考。但从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看,最初是乡村傩戏的一部分,是民众祭神逐疫时表演的带有原始宗教和迷信色彩的民间舞蹈。
跳判,又叫“跳判官”,由十二人一起表演。跳判又分“地判”、“抬判”。“地判”又称“文判”,前有两小鬼敲大锣开道,四小鬼手执钢叉,后跟文判官一人。文判官戴面具,挂红须,穿绿袍,一手拿笔,一手拿折子。“地判”后面紧跟着“抬判”。“抬判”又称“武判”,由四名脚夫抬一判架,判架由两根杉篙(gāo,竹竿)和一个特制的圈椅组成。武判官坐在上面,一手拿阴阳扇,一手拿朝笏,宽肩,挺胸,捺屁股。舞蹈如在行进中表演,则锣声大作,敲成“哐哐哐,嚓嚓嚓”的节奏,小鬼们左蹦右跳,丑态百出。文判官则耀武扬威,驱使喝斥。武判官在走动中的架子上表演,左仰右卧,翻扑倒立,有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懒睡牙床等姿势,急如狂风暴雨,缓若柔指轻扣。抬架脚夫步伐一致,与武判官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如果在广场表演,首先由脚夫抬着判架绕场一周,打开场子,接着武判从判架上翻身着地,文判也同时空翻上场,文武判官相对表演脱靴、抬背、倒骑毛驴、旋风腿等动作。演出中间文判向观众打开手中的折子,一面写着“善恶分明”,另一面写着“天理昭彰”。整场表演动作夸张,风趣幽默,有着很高的技巧和功底。
旧时的跳判一般在重大节日才会表演,如祭祀、庙会等,位于苏北腹地的车桥镇就盛行这一舞蹈,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车桥庙会上,常看到跳判、高跷、花船、十番等杂耍游戏。人们借助这些民间舞蹈,驱鬼逐邪,惩恶扬善,并寄托着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如今,人们在劳作之余,也十分喜爱这类社火杂戏,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田头、村口或街头巷尾总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表演,正因如此,使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所不同的是人们在继承形式的同时,更多的是注入了新的内容。
(葛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