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关心淮剧演员筱文艳 / 翟边

周总理关心淮剧演员筱文艳 / 翟边

筱文艳是著名淮剧演员。她出生于淮安,六岁那年随父母离乡背井到上海谋生。她在旧社会曾经两次被卖,历尽艰辛。但她以顽强的意志和艺术天赋,坚持学戏、演戏,潜心于艺术创造,终于成为淮剧这一剧种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筱文艳的成长道路上,她和她的淮剧事业,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关心。有几件往事,是她难以忘怀的。

“哈哈,咱们还是同乡呢!”

1951年5月5日,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布。为了贯彻文件,推动全国的戏曲改革,经周总理批准,决定在1952年国庆前后举行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这年夏天,周扬到上海提岀要看淮剧节目。筱文艳接到通知,赶排了淮剧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这出小戏,载歌载舞,富有苏北的泥土气息。周扬、夏衍、洪深等看过以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回北京之后,发来邀请信,请淮剧派代表团参加这次盛大的会演。

会演期间,大会组织了一台节目到中南海怀仁堂去演出,其中就有筱文艳主演的《千里送京娘》和《种大麦》。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看了。演出之后,周总理来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筱文艳赶忙迎上前去。周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高兴地说:“你的戏演得很好,祝贺你!”并亲切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呀?”

“我是淮安人。”筱文艳无比激动,连忙回答。

“哈哈,咱们还是同乡呢。你是住在城里,还是住在乡下?”周总理笑容满面地问。

“我住在乡下。”

“哪一乡?”

“车桥东乡。”

“我是淮安城里。可是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回去了,不知乡亲父老生活得怎么样?请你代我向他们问好。”

周总理神态祥和,语气亲切,筱文艳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总理这么平易近人,和一个地方戏演员攀起同乡来,言语谈吐里充满着乡音乡情。

回到招待所,筱文艳躺在床上,回想着总理的音容笑貌,回忆着自己过去的遭遇,久久不能成寐。

10月1日,筱文艳接到政务院的一张请柬,邀她去怀仁堂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国宴。她把这大红的请柬紧贴在心口,不禁暗问自己:“筱文艳啊筱文艳,你这个在旧社会被看成‘戏化子’的人,竟能参加国宴!你作了些什么贡献呢?”

11月14日,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周总理发表了长篇讲话。周总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政治地位都很高了,但是今天有许多事情与我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称。戏曲艺术也是这样,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平。”“旧社会里反动统治阶级长期侮辱我们,现在我们自己应当首先尊重自己,同时互相尊重。”筱文艳细细品味着周总理的每一句话。这些话,真是说到了她的心坎里。

“你怎么样了?”

1953年5月20日,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了。这对于经过旧社会煎熬、竭尽全力支撑着自办剧团的筱文艳他们来说,是一件大事。在成立大会上,筱文艳脸憋得通红,热泪盈眶,好半晌才说岀一句话:“成立国营剧团,我们往后就是国家的人了,让我们跟着党好好干吧!”

1953年,筱文艳排了《白蛇传》。

1954年,筱文艳和杨占魁主演的《蓝桥会》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筱文艳一心扑在艺术上。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筱文艳思想上很受触动。尤其是听了周总理的报告,她觉得人应该走革命的道路,入党的愿望又变得迫切起来。但使她的世界观发生重大变化的,还是在朝鲜的慰问演出。她深深地被朝鲜战场的血与火震撼了。中朝人民为真理和正义而战,他们的业绩和气概将永载史册。筱文艳的心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熔炼。一个圣洁的念头在她心中升起。一天夜晚,在作了深深的思考之后,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捻亮煤油灯,一笔笔地写着:“我申请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6年初,筱文艳演岀了现代剧《走上新路》。

不久,筱文艳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代表到北京开会,又一次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总理还是那样亲切,一见面就问道:“你怎么样了?”筱文艳一听就知道总理指的是她的入党问题。上海远离着北京,朝鲜战场也远离着中南海,总理对这位苦水里长大的普通演员的成长是那么关心。筱文艳饱含着内心的激动,轻轻地答道:“入党了。”

周总理关心着筱文艳政治上和艺术上的进步,关心着淮剧事业。1957年他来上海时,特地观看了筱文艳演的《水斗》、《断桥》这两折戏,并且亲笔为淮剧团经常演岀的场所原金城戏院题写了“黄浦剧场”四个大字。

筱文艳被一个巨大的力量鼓舞着,在艺术上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开拓,1957年,主演了又一现代剧《党的女儿》。

“要到俱乐部、工厂里演。”

筱文艳入党后,牢记着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塑造了一个个闪耀着革命理想光芒或具有高度人民性、民主性的人物形象。

1959年,上海举行戏剧会演,筱文艳主演了重新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女审》。这出戏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让含辛茹苦、满腹冤屈的民女秦香莲,变成了气宇轩昂、屡建奇功的都督,让她义正辞严地审问了陈世美,最后亲自举起正义的宝剑,杀了这个贪图荣华富贵、忘恩负义的贼子。1960年,这岀戏由上海海燕制片厂拍成电影,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女审》是淮剧对传统剧目进行推陈出新而取得的可喜成果,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为戏曲界人士交口赞誉。有一次,周恩来总理看这出戏时,幽默地问坐在身旁的陈毅同志:“你看,我们家乡的淮剧怎么样?”陈老总一挥手,赞道:“好!要得!”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和陈老总到后台祝贺。总理握着筱文艳的手,高兴地说:“改得好!你的秦香莲既保留了她原有的性格,又脱开了封建意识的束缚,有突破,但显得合理,看了使人扬眉吐气。”这番话,对筱文艳主演的《女审》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又一次给了她极大的鼓舞。

1961年,周总理到上海来,在儿童艺术剧场看演岀。演出前,周总理回过头来,看见筱文艳,便招招手让她到前面去。总理关切地问起淮剧在上海的上座情况,在听了筱文艳的回答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过去没有剧场,都是在工厂区演出。现在有了剧场,也不要脱离工厂区,要到俱乐部、工厂里演。”

听了总理这番话,筱文艳想了很多、很久。她反复体会着这番话的含义,觉得对自己对淮剧来说,确实太重要了。总理关心自己和同志们,关心淮剧及其发展,更是因为他关心着喜爱和拥有淮剧的广大人民。于是筱文艳就经常带着好戏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去演岀。有一次,她还利用排戏的空档,走上街头慰问正在连夜拆除电车轨道的工人师傅。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她来淮阴演出,住在生产队村子里,和当地群众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吃胡萝卜、山芋叶子,从不叫苦。筱文艳送来的不只是精湛的淮剧表演艺术,还有总理对于爱好淮剧艺术的家乡人民的热忱关怀。

(根据高义龙、乔谷凡、张弛所著《筱文艳舞台生活》一书中有关材料辑录整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