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的长沙之行 / 李崇淮

周恩来总理的长沙之行 / 李崇淮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76年清明节,千万人聚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他举行悼念活动。此情此景,迄今犹历历在目。

周总理在青年时代就献身革命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担任国家的总理有27年之久。他日理万机,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有时连续工作达20小时以上。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到处冲击“点火”,周总理充当“救火队长”。1972年5月起,经体检先后发现了血尿和癌症,到1976年1月8日去世,共动了大小手术14次之多,年青力壮的小伙子都受不了,何况他已70多岁高龄。然而他在病中仍坚持工作。

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非万言可尽。我认为:他在生命最后里程中的最大贡献,是1974年底,带病飞往长沙,看望毛主席,为邓小平的复出铺平了道路,终于,小平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1974年初夏,周恩来总理因癌症住进305医院,半年时间,动了两次大手术。他躺在病床上,心情焦急:四届人大召开在即,江青一伙要把这次会议作为安插党羽独揽大权的天赐良机,稍有疏忽,就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为此,周总理与叶剑英老帅商量后,带着重病,冒着生命危险,于12月23日飞往长沙,亲自与毛主席商定四届人大主要领导名单,28日才飞返北京。七天之后,1975年1月5日,邓小平同志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再过五天,又被任命为党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接着在1975年1月中旬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继任国务院总理,邓小平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这些重大举措为邓小平同志后来接替毛泽东同志成为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打下了基础。1976年,周总理、朱德、毛泽东先后逝世,“四人帮”篡权阴谋失败,不久,“凡是派”退出历史舞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有关方针政策,加强民主法制和两个文明建设,使我国经济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从而使我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在这样形势下,加上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英明构想,终于使中英两国签订协议,胜利地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实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愿。

饮水思源,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周总理1974年冬长沙之行,也就可能没有后来的邓小平。

(作者李崇淮,江苏淮阴人,武汉大学教授,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政协武汉市委员会第六、七、八届副主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