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选编
严格执行《规定》 严禁大操大办
区委、区政府对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喜事活动作出具体规定以来,全区上下深为拥护,党风民风大为好转,但近来大操大办之风又有所抬头,表现在一些干部一件喜事分期分批分层次操办,规模和场面依然故我,群众很反感。建议区委进一步强调“规定”的严肃性,尤其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动全区党员干部切实把“规定”落到实处。
(社会法制组 1997年4月)
必须严格规范教学辅导材料的设置与使用
目前教学辅导材料的管理与使用不够规范。一名小学生,除教科书之外,还有其他的辅导读物、辅助材料,名目繁多,不一而足。令人不解的是,明明天天在喊减轻学生负担,而实际上天天在加重学生的负担,不仅加重课业、作业上的负担,而且不断加重学生经济上的负担;明明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轻松地度过双休日,却又以省教委有文件名义下发《双休日天天练》的材料;明明是幼儿教育阶段,不要涉猎具体语数文化教学内容,却又发下什么幼儿练习大全,每套六本,每本八元。农村小学还有什么自然材料、手工实验材料等等不一而足,据调查,许多材料基本上是废置不用的东西。这些迭床架屋的学习材料,害苦了学生和家长,更坏的是上行下效,层层加码,而基层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都苦不堪言。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指令性的参考辅导材料要严格把关;同时,应当允许学校有选择的权利,而不采用这种硬性下发,浪费资源的做法。
(渠南二组 1998年5月)
领导批示:政协委员的建议很好,请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改进。
强化窑业用地管理
根据调查,全区在窑业用地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有:一、窑场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全区各类砖瓦窑场268座,其中轮窑38座,土立窑230座,窑场占地面积4053.1亩,其中耕地1453亩,占窑场面积为35.8%。二、窑业违法用地突出,没有合法用地审批手续,擅自占地建窑,全区共有268座窑场,未经批准61座,占22.7%,土立窑取土90%未经批准。三、闲置浪费土地较多,全区停产半停产窑场有68座,占窑场总数的26%,占地面积达1391亩,严重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市政府于1996年就下发了淮政发[1996]29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窑业用地治理的通知》,区政府淮政发[1997]76号文件也对全区的窑业用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一、限期取缔土立窑;二、严禁在基本农田内建窑取土;三、坚决纠正非法建窑行为,对未经批准又没有土源的砖瓦窑场要立即拆除,恢复耕种或利用。
(农业组 1998年5月)
领导批示:政协委员的建议很好,请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改进。
帮扶私营企业的部门不能一年一换
98年底,全区领取工商执照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1051户,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已达1122家。然而私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据兴平猪鬃集团反映,98年区委区政府下文,该企业由信用联社帮扶,而99年区委区政府又下文,该企业由农行帮扶,这直接影响了有关部门在资金等帮扶工作方面的连续性,给企业带来很大困难。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保持帮扶部门和帮扶企业间的相对稳定。这样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帮扶部门熟悉情况。二是有利于帮扶措施的落实,帮扶计划的实施。要想在管理、技术、销售、资金等方面帮扶企业,使企业进入正常化或快速发展的轨道,一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增强帮扶部门的责任感。帮扶期一年,部门责任和压力小,毕竟时间太短。区委、区政府下文时,除了明确帮扶对象,还应该明确帮扶的验收标准。达到标准的宣布帮扶结束,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个体私营经济组 1999年10月)
领导批示:建议很好,请有关部门安排时注意。
建议城区建设用地实行政府扎口管理统一供地
统一供地,特别在城区实行统一供地,不仅能促进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无限制的向外延发展,而且对盘活土地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城市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建议:(1)建议区政府成立统一征地与供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征地供地扎口管理,并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统一征地与供地的政策研究、规章制定等以及具体业务性、技术性工作。(2)建议区宣传部门和单位对新《土地管理法》经常进行无偿的宣传,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转让,出让城区建设用地。(3)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城区开发或新上项目时,原划拨用地应由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收回,然后再出让给用地单位和个人。(4)建议区政府拨出一定款项,在依据政策收购一定数量土地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储备库,并按照法律法规探索土地储备的路子,为城区建设用地提供保证。
(农业组 1999年11月)
领导批示:关于城区建设用地的建议非常好,请孙市长(区长)会同土地局商量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依照有关政策规定,把城区的土地存量资产盘活好。
建议公交车卖月票
公交车的开通,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方便,群众反映我区公交车应开办购买月票项目。这样,可使许多路远骑车上下班人能乘坐公交车,既可减少公路的人流量,又可增加公交公司的收入,请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协调解决。
(张桂珍 1999年11月)
领导批示:关于公交车月票一事,请转淮阴市公交公司徐总,并请徐总酌定。
施河镇“以外引外”的招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施河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坚持“以外引外”,吸引许多外商前来投资,成效明显。施河镇99年至今共引进外地大户11户,总投资3500万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较好地发挥了已在淮投资成功客商的示范效应,每个在淮投资兴业成功的客商都是一个良好的引商窗口。目前已有50位温州人在施河办企业,开门市,搞服务,并且都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其中有几个大户是经外商现身说法,直接引进的。今年,施河镇已聘请胡优农、吴松林、沈忠华、肖玉贺、林介栋等5名温州老板同为施河驻温州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并发给聘请书,请他们全权代表施河进行招商引资,这将进一步凸现“以外引外”的效果。
(经科委、政协办 2000年4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文渠管理的建议
市区的文渠经过去年的治理,干净秀丽,深受广大市民的称赞。但是近段时间文渠水质变差,尤其是人武部、淮城镇、楚华酒楼北边附近的文渠水又黑又臭,市民议论纷纷。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文渠的管理,使文渠保持常清。(1)进一步加强分段管理,实行责任包干;(2)新闻媒体应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新风尚,表扬先进,必要时公开曝光一些差的典型;(3)责成有关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加强排污治理,限期整改。
(瞿士荣 2000年10月)
集中精力培育兴办骨干工业企业
骨干工业企业是税源基地,是财力支撑点。实现工业强区,关键在于不遗余力地培育、兴办骨干企业,上大项目。全区上下要紧咬这个重点,奋斗不止。建议区委、区政府一是采取多种手段,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现在基础较好、发展前途较好的企业,诸如淮安棉纺织厂、盐化总厂、康乃馨毛巾厂等企业进行扶持培育,促其发展,形成一批而不是一两个骨干支柱企业,以形成稳固的税源基地。二是寻找、引进、嫁接大项目,中小项目主要让部门、乡镇搞,区内的着力点、注意力在于盯大项目。唯有在上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淮安工业发展才能取得突破。三是区四套班子,计委、经委等主要经济主管部门,要集中精力,找大项目,跑大项目,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如果下定决心,每一两年上一两个5000万元以上,年利税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对工业强区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四是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把注意力、工作精力集中于抓骨干企业、培育兴办骨干企业上,要使上骨干企业、上大项目成为领导班子的集体压力,作为衡量一届领导的主要工作实绩,卧薪尝胆,背水一战,扎扎实实,唯此,淮安工业的振兴才有希望。
(杨国庆 2000年12月)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中配套工作的建议
随着城市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老城区改造、新城区配套设施的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电信、供电、供水、下水道等方面的基础工程设施。为此建议:1、加强规划、施工过程中的配套协调;2、各相关部门应主动介入,政府应将此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以避免重复施工造成浪费;3、各项工程的配套资金也应早期落实,以避免胡子工程。
(邵伯伦 2001年9月)
领导批示:建议很好,请有关部门认实注意改进和实施。
小巷路面修了半年为哪般
太清观街位于镇淮楼西路和西门大街之间,北起淮中门口,南至交通局西侧,该路面由于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下水道不畅,沿巷居民叫苦不迭。居民群众吁请有关单位赞助,在区政府的关心下,该巷的路面改造工程于3月初开工,但不知何故忽然中途停工,半年过去了,至今也无开工迹象。路上坑洼不平,给沿巷居民、学生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更大困难。沿巷居民盼能得到区政府的重视,请有关部门、单位尽快修好该路,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李志军 2001年9月)
领导批示:小巷路的问题请建设局迅速开工。
发展旅游产业 拉动经济建设
我区旅游业有着雄厚的发展资源与巨大的潜力,市场看好,具有较强的优势基础。近年来,我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还有不少制约因素,旅游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区旅游景点的品位,逐步提升旅游业的地位。
1、强化领导,加大配套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认真完善旅游发展规划,调研储备发展项目,建立完整的楚州区旅游业开发投资项目库。
2、增加投入,加大景点开发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优势互补、包干开发的要求,本着把握重点、注重特色、多元投入、突出效益的原则,坚持“相对集中、扩大内涵、配套成龙、形成线路”的思路,确定我区每年旅游景点开发重点。
3、扩大宣传,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整体宣传,通过举办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宣传楚州;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开拓旅游市场,吸引客源,扩大市场份额。
4、统筹安排,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协调有关企业和商业供销部门抓住机遇,瞄准市场,开动脑筋,大力开发、生产、经营旅游特色产品,改变游客“来去匆匆,两手空空”的现状,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政协办、侨台组 2001年11月)
关于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
根据全区区域经济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理论,我区开展招商引资、外引内联工作,在方法上应实施“整体招商、协调运作、利益驱动、持之以恒”的原则。现就这一原则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整体招商。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办法。将我区资金、人才、信息、关系、交通等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整体优势,以取得整体招商效应,在具体工作中,应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网络。针对我区招商工作起步较晚的情况,要加强对外界招商信息的搜集工作,同时,要同我市其它县区建立空间联系网络。二是营造氛围。对外要造成全区合力招商态势,对内搞好投资环境。对外招商,首先确定重点招商地区,有针对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实施攻坚,同时派出各部门招商队伍充当“自由中卫”,外出寻求各个击破。对内做好改善投资环境工作。对外来投资者作出“您投资、我服务,您发展、我开路,您困难、我帮助,您受益、我保护”的承诺,在全区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三是政策统一。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我区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既要为投资者创造一个优越的政策环境,又要保护投资者及地方共同利益。政策规定必须兑现,取信于人。
二、协调运作。从宏观方面,全区要使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协调一致。即全区招商政策一致,全区投资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全区招商引资一盘棋,取得整体效益。在微观方面,使全区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协调一致,共同运作,将部门掌握的项目、信息集中起来,调剂余缺,形成互补,将集中起来的项目、信息一起带出去招商,再对带回来的招商成果共同运作,“外出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
三、利益驱动。利益驱动的重要手段是物质奖励,完善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励,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严格的奖励措施,推动全方位招商,对完成任务的,其集体和第一责任人分别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持之以恒。一是在认识上,要始终坚持合力招商观念,将全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集中起来,避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金信息馈乏之短,扬集中优势成整体之长。要全方位捕捉机遇。利用网络空间、人际关系、政策影响、地方资源、区域优势等寻找和吸引外商,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在措施上,坚持按规律办事,循序渐进招商。在外采取“以外引外招商”、“针对式招商”,在内实实在在做好几件事情: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真正做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对招商引资个人、单位奖励政策坚决执行;切实排出一批足够体量的、运行质量好的大项目,拿去招商;精选一批事业性强、业务水平高,“内方外圆”的高素质人才,着力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开拓进取、技能多样的开放型招商队伍,建立适应招商引资、稳定务实的办事机构。三是结合实际、注重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在招商引资中,结合我区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招商,如旅游、盐业、轻纺工业等,要充分利用历史名城这块招牌,打响楚州旅游品牌,抓好旅游景点开发的招商。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不仅对开发景点实行该政策,对已有景点也可以实行买断、出租等政策,在盐业、轻纺工业等项目招商引资中,着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不能无目标的引资一些淘汰的、有污染的项目。
(科技组 2002年2月)
注重提升区域特色农业水平
努力发展含税农业
我区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孕育,涌现了一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县域特色农业,这些农业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运西和沿荡地区的稻田养殖,建淮、马甸等乡镇的生猪养殖,博里、泾口的优质稻米,徐杨、席桥、南马厂的蔬菜等。这些县域特色农业只要认真培育发展,注重提升其水平,就可以成为我区含税农业的新的税源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我区特色农业的水平:
一、大力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龙头企业能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加工可提高税收,增加农民收入。如山东诸城市900多家龙头加工企业,联系了全市85%的农户,带动了十二个主导产业的发展。东海县吸引南京雨润食品公司在东海创办福润肉食品厂,带动了东海养猪的发展。我区如能集中区乡财力或引进外资创办龙头加工企业,必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二、致力于市场拓展,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山东寿光市由于市、乡都发展了大市场,促进了全市日光能温室蔬菜的生产发展,全市20多万亩日光能温室收税1.2亿多元(每亩600元),蔬菜流通的税收又近一个亿。我区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依靠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民经济人、农技推广机构等促进流通发展,推动现有特色农业规模的状大。
三、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特色农业水平。依靠现有科技队伍,建立新品种示范园,良种繁育中心,提高现有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四、致力于外向开拓,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外向型农业是我区农业的短腿,必须致力于大力开拓。山东诸城市有120多个外向型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外向型农业发展,我区在这方面应组织攻关,加大工作力度。
(薛 琪 2002年3月)
关于修建周恩来故居文化广场的建议
周恩来故居是楚州的一个重要“窗口”。但目前故居周边环境及管理却与之很不协调,进出道路狭小拥挤,停车场太小,周围商业气氛太浓,加之车辆乱停乱放,杂乱无章,迫切需要加大对故居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同时为迎接2004年2月邓颖超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应尽快打通局巷和驸马巷南头的通道,将故居门前停车场改造修建成周恩来故居文化广场,将德丰商场改建成停车场。
我们认为修建改造工作应该遵循省文化厅专家组及南建工古建筑专家制定的“周恩来故居规划”,按照楚州区旅游开发规划中关于周恩来故居周围环境整治的总体要求,修建故居文化广场,让游客在瞻仰故居的同时,还得以欣赏楚州文渠风光,逗留购物,以延长游客在楚州的时间,并与对面的“明清一条街”,东面的漕运史博物馆、镇淮楼、上坂街连成一片,形成一个风格一致,功能各异的景区。为此,我们建议:
1、结合文渠风光带,修建故居文化广场、铺设花岗岩石板约900平方米;
2、短期内,先打通局巷到文渠,拆除广场南侧四户民居,打通道路约200平方米;长期规划,在文渠上建一座拱型桥,打通上坂街和漕运史博物馆;
3、拆除德丰商场,改建成楚州城中停车场,四周建明清风格的旅游商品市场;
4、长期规划:拆迁驸马巷东侧至大街即镇淮楼西路,在驸马巷南首建一石牌坊,上书“驸马巷”,牌坊上几副对联主要反映周总理的光辉一生、崇高品德以及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沿石牌坊向东至文渠再向北至故居票房东山墙建设宽2米,长度为165米的曲廊和画廊,周边进行绿化;在广场中塑周恩来铜像;地面铺设浅灰色苏州花岗岩(金山石)。
(群团文体组 2003年4月)
搬迁区博物馆 让馆藏文物与世人见面
楚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区博物馆的馆藏及文物的历史价值在苏北地区乃至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这些文物长期在仓库里不能与世人见面,其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得不到更好地显现与充分利用。
楚州的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应保护好、利用好。这是造福后人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合理利用楚州现有的文物资源,使来楚观光人流增加,既宣传了楚州历史文化,也可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因此,有必要将现有的博物馆搬迁。
搬迁地点、旅游价值、资金来源(略)。
(柏基林 2004年2月)
关于加快农村危桥维修改造进度的建议
目前,我区农村桥梁损坏严重,危桥不断增多,从初步了解情况看,我区农村危桥维修改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危桥数量多。我区共有危桥700余座,由于建设年代早,使用时间长,桥体混凝土碳化,钢筋外露锈蚀,桥板剥落,残缺或断裂,桥墩开裂或坍塌。二是始建年代早。大多数桥梁始建于七、八十年代,受当时条件限制,多为简易结构,设计荷载较低,桥面宽度仅2米左右。三是维修经费不足。农村桥梁建设多为公益事业,一次性投入后,很少落实维修和管养经费。四是责任主体不明。由于投资主体较多,有水利部门、交通部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造成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村危桥的数量如此之多,一方面对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隐患,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危桥维修、改造进度,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乡村道路建设已被省政府列入“农村五件实事”项目予以实施。为此建议:
一、将农村危桥维修、改造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用3—5年时间,根据轻重缓急逐步实施,以彻底改变农村桥梁现状。
二、成立农村危桥维修、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牵头部门,对全区农村危桥维修、改造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及时处理和协调相关矛盾和问题,抓好工程质量,做到通行安全。
三、筹措农村危桥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区委、区政府领导要督促财政、交通、农业和水利等部门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我区农村危桥维修、改造的扶持力度。
四、各乡镇要明确农村桥梁日常维护的责任单位,注意平时的管理和养护,以充分发挥农村桥梁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五、对已影响到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危桥,各乡镇要在危桥两头设立警示牌,确保通行安全,如果是无法使用的桥梁,应坚决禁止通行,以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孙茂勤 2005年7月)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创卫”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城乡结合部一直是“创卫”工作的焦点和难点,因为此处虽被列为城区管理,但居民的身份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农村特点,而且所处村居大多经济状况不佳,没有足够的资金。为保证“创卫”的长效管理,建议:
1、增加资金的投入。一是对所有路段、河道测算出保洁人员数量,核定人员和工资标准,从财政拨一定比例费用到有关村居;二是从对河道的维护费用中划出部分给村居,以补不足;三是村居再出部分。用这三方面资金,保证“创卫”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2、增加硬件设施。既然把城乡结合部纳入城区管理,那就要按城区卫生的要求配齐公厕、垃圾桶等,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3、铺设相关的道路。如现有老淮茭路等路面显然不适合卫生城的要求。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老泗河、老干河进行护坡围砌。
4、取缔主次干道两边的废品收购点。
5、不断加强“创卫”宣传,坚持舆论引导,创造良好的“创卫”氛围。
(朱 来 2006年4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