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楼与埋倭墩 / 刘怀玉

沈坤(1507-1560)字伯生,一字伯载,号十洲,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并且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嘉靖38年(1559),他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孝,看到倭寇屡次入侵,蹂躏祖国大地,自发地散去自己的家资,募集民兵“自教练之”,抗击外侮。因为打仗时“官兵且却”,而他则“亲当矢石”,屡打胜仗,人们便亲切地称他的军队为“状元兵”。状元楼与埋倭墩都是与他抗倭有关的古迹。

淮安城区与状元沈坤有关的遗迹有三处,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2“建置”记载:“状元楼坊,为沈坤立”(在新城),“状元坊(在竹巷)为沈坤立”,“状元里街东起新城城根,西止姜桥,中名竹巷。”

状元楼本有二处,一在竹巷,一在新城南门。竹巷状元楼,本沈坤故居。山西盐商阎氏原住在这条街上沈宅附近,其后裔著名朴学大师阎若璩、阎咏父子均在此住过。陈其年《四六集·赠送阎梓勤二十初度》诗自注云:“梓勤(阎咏字)居淮之竹巷状元里。案今竹巷状元楼西首之巷,名阎家过道,即百诗先生父子故里也。”(转引自张穆《阎若璩年谱》卷一)阎咏《左汾近稿》在明大学士丘溶《过山阳》诗“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句后注云:“西湖嘴在运河东岸,距余家状元里仅二百步。余尝笑此谓成、弘之西湖耳。”(引同上)后来沈坤的故宅易主,为安徽盐商程氏所得。李元庚《河下园亭记·可继轩》云:“(可继轩)程眷谷先生宅,在梅家巷头……相传是宅为沈祭酒故居。”原有自注:“见《枣花楼诗集》”宅门以内,前为“斯美堂”,向东八角门内,面南者为“策竹堂”,后为“兼山堂”,再后为“新厅”,又后曰“听汲轩”,旁即“可继轩”。兼山堂后有楼,其裔孙禹韭得龄题曰“枣花楼”,所著诗集即以楼名。程得龄《与九湘舟茂才》诗序云:“余祖居在竹巷中,相传为明祭酒沈伯生坤故宅。巷东旧有楼,俗呼‘状元楼’,久圮。甲戌(嘉庆19年,1814)夏,重加修葺。”

这座状元楼是明代就有的,还是后来改建的,现在说不清楚。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录·城外状元楼》云:“竹巷之状元楼未载志乘,惟康熙22年邑人胡天放先生所撰《魁星楼记》有云:‘与状元里楼、广惠楼相为犄角’,可见此楼创建尚在魁星楼之先。殆状元卒后,里人思其功,恤其冤,即建楼里门以表之欤?胡先生所撰《记》勒石魁星楼下,可为确据,惜倡造岁月无易恸耳。”按此推测,是楼当建自明代。王天池又云:“嗣游阜邑,于友人废书中得诗草四纸,系杂录前明及国初人游观咏物之作。诗多散见各书,惟北沙陈守让诗五首有关吾乡文献,亟录而存之。题为《淮上元夕》,其第四章云:‘是处危楼俯列城,九寰如镜久时清。登临不作筹边想,箫鼓声醉太平平。’自注云:‘城外里中各楼,均备倭时所建,昼以瞭望,夜以警察。今恬熙日久,用以游观,灯炬蝉联,歌管喧咽,足为太平盛事。’谨按,注言城外各楼均状元团练乡兵时创造;状元里楼逼近里门,更必状元所缔造。状元卒后,里人思其功,即备倭之楼以祀剿倭之先哲,无可疑者。胡先生《记》中有‘相为犄角’及‘击柝相闻’语也。”按此记载,此不仅为沈坤故宅,而且还是当年御倭的军事工事之一。另有记载说,当时称此为“御倭屯瞭所”。

河下状元楼历尽沧桑,几经维修。李元庚《梓里待徵录》上卷“状元楼”条云:“相传为前明沈祭酒先生读书处,里人即于此设栗位祀之。道光初年,楼欲圮,邻人遂毁去。嗣程君道南捐赀购木四作柱,上覆以瓦。适程君物故,工遂止。咸丰壬子(1852),王君月航天池、殷君沚南自芳、程君秀峰锺、答卷君训忠德基、吴君澹泉兆登诸君子,募赀修复之。始则于每岁3月12日一祭,是日为先生诞日(按当为忌日)。后改为春秋二祭,合乎祀典。”当时他们不但修了状元楼,而且还将有关沈坤的资料编成一本《沈十洲状元楼垂永录》,而出资修建状元楼的人及其出资金额,全部附录于该书之后。状元楼修好以后,他们绘制沈坤像供奉其中,按时祭祀,还曾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倚马成文,上马杀贼;
国子师表,天子门生。

第二年,在沈生日时,他们经官府同意,开始用乡贤礼仪来祭祀。

这一年,人们还在湖心寺侧发现了沈坤于明嘉靖25年所撰《漕抚王公遗爱碑》。原碑当年立在湖心寺旁的王公祠内。后黄河泛滥,王公祠被水冲垮淤没,石碑不知去向。这次重修状元楼时,被农民从运河中发现。予是,便被移置到新修的状元楼中。民国23、24年此碑被当时驻军弄到灵惠桥码头,石碑半在桥堍,半在小河码头。石碑今已残缺,残石存市博物馆。

河下状元楼面南,可以眺望萧湖和运河风光。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录·状元楼余事》云:“楼南有窗,直向状元里巷。凭窗南望,正当运堤小坝。东偏堤外,帆樯林立,小车轣辘,行旅肩摩。以及云树苍茫,万家烟火,荻庄紫藤,俱历历如绘。”他准备绘制一幅“沈楼帆影图”,作为河下风景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淮安时,尽毁沈坤抗倭遗迹。河下状元楼首当其冲,自此一直未有恢复。

新城状元楼即新城南门楼,为沈坤早年读书处。沈坤抗倭被诬瘐死,人们为了怀念他的抗倭功绩,便将他原来读书的住处修好,也取名状元楼。吴玉搢《山阳志遗》云:“新城……南门楼名状元楼,以卫人沈十洲大魁天下。旧有邑人熊斗阳所书‘状元楼’额。楼圮,额遂不存。”乾隆《山阳县志·建置》云:“旧传新城南门为祭酒沈坤读书处,楼上有‘状元楼’匾,为邑人熊斗阳署书。”熊斗阳是淮安书法家,字写得很好。《续山阳诗征》转引倪启运《山阳旧事》云:“神宗时,有熊斗阳善书,如西门内‘何天之衙’、天妃宫之‘君子堂’、新城南门之‘状元楼’皆庄重有丰神。”新城状元楼早毁圮,加之城市改造,城墙拆毁,遗迹已无法寻觅了。

埋倭墩,一名埋倭山,在淮安顺河乡境内。这是当年大胜倭寇的地方。

嘉靖38年(1559)4月,倭寇由吴淞流窜南通狼山,北犯淮安,惨杀平民无算。内有一酋,身长9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状元兵增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状元兵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终于将这股倭寇消灭。倭寇退据庙湾,复又向淮安窜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门都日夜关闭。当时李遂的人马有5万7千余人,分成17个大营,李遂的儿子李材也在军营中,另募兵勇3千,加上沈坤的状元兵,力量是很强大的。只是官兵庸碌无能,临阵发慌,所以不容易打胜仗。沈坤提出一个建议:倭寇由东面来犯,必从姚家荡(今顺河乡境内官路、丁姚、胡宋三村地)经过,在那里打一个伏击战,定能一举全歼倭寇。李遂很赞成这个意见,立即与沈坤研究作战计划,分兵悄悄地埋伏予姚家荡的各个隘口,形成一个很大的口袋阵。4月19日倭寇果进入姚家荡伏击圈,从寅时战到申时,斩杀倭寇478人。倭寇退到姚庄,我军纵火焚庄,又杀贼270余人。倭寇又逃往陈庄,复追赶斩杀74人,余倭退守庙湾而去。海道副使刘景韶督兵追击,水陆兵四面环攻庙湾,通政使唐顺之参加督战,李遂又留下胡宗宪招募的山东兵2500人参战。几方面的人马合围作战,终于在5月24日夜全歼余倭,江北倭患从此平定下来了。

抗倭战争胜利结束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个深坑进行集中掩埋。上面筑起高墩,名之曰“埋倭墩”。形似小山,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山”,遗址在今顺河乡丁姚村第5组。后来那里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因而将一部分切到渠南复兴乡墩郎村境内。埋倭墩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凡是侵略我国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