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达之墓 / 叶玉坤

在淮安河下莲花街通济桥畔的萧湖中,在一片苇蒲和荷藕环抱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墓地,它就是人民教育家、新安小学的老校长、著名的新安旅行团顾问汪达之墓。

汪达之先生1902年生于安徽省黟县。1930年春,他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委托,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来到刚刚创办不久的新安小学,担任校长(原校长为陶行知先生兼任)。193,5年10月,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汪达之在上海党组织和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帮助下,组织新安小学14名基本学生成立了新安旅行团,旅行全国,向亿万民众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他们历经17年,行程5万里,走遍祖国22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汪达之同志是新旅的顾问团员,对新旅的培养教育和成长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1944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汪达之主持恢复了南京晓庄师范,并任校长。后又调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员、广东民族学校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等职。汪达之于1980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遵照汪达之的生前遗愿,中共淮安县委、县政府,新安小学的师生们,莲花街的乡亲们,把他的骨灰于1981年6月6日新安小学建校52周年纪念日之时,隆重地安葬在新安小学旧址旁边,并栽下了象征从淮安出发的新旅团员的14棵青松。

汪达之墓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墓系水泥、石子结构。墓高1.8米,直径2.25米。洁白如玉的汉白玉墓碑立在基的南边,墓碑高1.3米,正面镌刻着“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同志之墓”新安小学全体师生立”三行魏碑金字,由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已故淮安知名老书法家姚士贵先生所书,苍劲、庄重。墓碑背面的碑文由从淮安出发的新旅团员张牧、左林撰,新安小学教师丁然书写。碑文介绍了汪达之同志光辉的一生经历,高度赞扬了他献身教育事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关心群众、诲人不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墓地四周是四季常青的黄杨树。围绕着汪达之墓栽下的14株青松如今已傲然挺拔,水边的杨柳随风摇摆。郁郁葱葱的墓地与碧波荡漾的萧湖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

从莲花街到墓地辟有一条水泥路,便于人们瞻仰、凭吊。每年清‘明,新安小学的师生总要列队来到这里,敬献花篮、祭扫墓地,缅怀老校长的丰功伟绩,他们在这里举行入队仪式,举行诗歌朗诵会、“新旅精神代代传”演讲会……他们在这里宣誓:继承前聋遗志,弘扬新旅精神,让它世代相传。

新旅老团员也常来淮,到他们敬爱的“汪爸爸”墓前,献上一柬鲜花,寄托无限哀思,倾诉景仰之情。1985年,来淮参加新旅建团50周年纪念活动的新安小学创建初期的学生、新旅首批团员白晞同志在墓前赋诗,以示纪念:

山阳古道莲花街,碧水青松绕墓台;
高风亮节音容在,风雨晦明捧心来。
淮海深精哀长逝,南北翘首颂育才;
地下有知当含笑,春风桃李遍地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