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心如是生活在清中后期的女才子、弹词作家,她的传世之作《笔生花》是继《天雨花》、《再生缘》之后,又一部由女作家写的反映封建社会妇女思想感情与生活命运的作品。
一、邱心如的籍贯家世及其他
关于邱心如的籍贯,《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邱心如,字不详,江苏淮阴人,生卒年均不详。”其主要根据大概是《笔生花》第十二回开头略述家世的“开场白”中的句子:“祖籍淮阴原望族”。对于此,现代学者叶德均(1911—1956)、丁志安(1914—1987)作过考订、研究。认定是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1981年版《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采用了叶、丁的研究成果:“邱心如:(生卒年不详),清弹词女作家。山阳人。嫁至清河(今江苏淮阴)。”淮安古有淮阴、射阳、楚州之称,文人喜“崇古”,其籍贯爱用古名、别称,没有接触原始资料的人把邱心如说成今淮阴人是不足为怪的。
山阳邱氏是淮郡的大族,兴起子明末,没落于清道成年间。“里人称文献者首推邱氏910(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邱氏家族中出现过邱象升、邱象随、邱迥、邱谨等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生活在清末的邱宪,原名崧生,字于蕃,“惧先业之颠坠,乃拾掇于炱朽蟫断①之余,随其所得”(俞樾:《邱氏家集·序》)编纂了《邱氏家集》,他说,“窃计胜国以来,吾宗擅文笔有著作者近四十人,今亡佚太半……乾嘉以前门族颇盛,世守彝训,底励名节,或仕绩著于里乘,或德行称于乡间……嘉道以后,子姓沦落,朱紫弗耀……”这就是邱心如所说:“论家风,祖籍淮阴原望族,评事业,官居学博奉先贤。”清初,建于淮安城内西长街的“桐园”是邱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道光以后“桐园”废圮,邱氏子孙析产分居城内、河下各处,成书于咸丰年间的《山阳河下园亭记》有“卧云居”、“小桐园”记载,均是邱氏后裔的居所,还有一支迁居海州(今连云港市)。邱崧生的夫人丁氏,是淮安晚清著名音韵学家丁显(字西圃,咸丰己未举人,曾任睢宁训导多年)的女儿,一直活到抗战前夕,叶德均先生曾访问过她,丁志安也访过邱心如的曾侄孙女邱幻云。叶、丁根据两位老人的幼年回忆,并考证了有关史料,论定邱心如为淮安人是可信的。
《笔生花》中这样写道:
一自那,老父归来悲弃世,即便使,家门颠沛遇迍邅②。赋闲居,诸兄沦落锥难立,寡妹伶仃针代拈……窃思予,先君一世人忠厚,里党中,品学堪推两字兼。
现在我们看几条文字资料,与邱心如所述的家世相互对照一下:
淮安潘德舆(字四农)《养一斋集》卷二十三《邱君家传》载;邱君名广业,字勤子,山西冀宁道左参议俊孙五世孙。族多闻人,为淮郡冠。君幼容止如成人,籍占淮安卫,两运粮而北,公私赔累,家产为罄……嘉庆十三年,举本省乡试。道光六年,大挑二等,选安徽凤阳县临淮乡训导,年近六十矣,为训导六年引疾归,未一载殁。(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
这段话,与邱心如说:“老父归来悲弃世”,完全吻合。
镇江绍宗藏书楼藏有《邱氏家谱存略》,为清楚方便地说明问题,笔者简要表录于后:(如图)
旧时家谱,可记载“夫人”情况,女儿一般不入谱,更何况是邱氏家谱的“存略”。相互参照,可以认定,邱心如的父亲即邱广业,“诸兄”即奂、奕、际华。
邱广业(1771-1834),字晴沚,著有《卧云居诗草》。邱奂(字芙白)生于嘉庆五年(1800),卒年不详,著有《醒庐杂著》,邱奕(1810—1828)字祥仲,英年早逝,能诗,著有《蔷种遗草》,前有潘德舆的《祥仲哀辞并序》。际华情况不详。
邱心如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世家,幼年受到父兄的薰陶,为后来创作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我们再看看有关邱心如“寡妹”的情况:
邱心如确有一个寡居的妹妹。潘德舆与邱广业是儿女亲家。《邱君家传》有这样记述:
余与君交三十年……濒终,余在都下,语余长子亮弼曰:“死生命也。吾所悲者二:吾妹及尊甫未归耳。”因呜咽不已。亮弼,君次女夫也。《续纂山阳县志》载:
亮弼,字元直,诸生,清修自高,恪禀庭训,早卒。
《山阳潘氏家谱》载:
亮弼……配邱氏,生嘉庆丁卯(1807)二月七日,卒道光己酉(1847)十二月十七日……
邱奂《醒庐杂著》中有《人日谒四农丈涧河舟中感赋》诗;“父执此相契,情同骨肉深。新姻怜小妹,高谊属知心。”(原注:“舍妹适嗣君闳轩五月”),此可作为佐证。由此可知邱心如的妹夫就是潘德舆的长子亮弼(又号闳轩)。由上述资料亦可推断邱心如应生于嘉庆七年(1802)至嘉庆十一年(1806)之间。
另外邱广业孙,邱心如内侄邱禄来(字少白)的《依草书屋诗抄》中有《题陈也园姐丈掞云小庵诗抄》诗。这个陈也园(掞云),就是为《笔生花》作叙的陈同勋。陈同勋的曾祖陈师濂,字步溪,号霁堂,乾隆癸丑(1793)举人,官金坛训导,《山阳艺文志》收有他诗文多篇,著有《聪训堂集》、《西湖小草》。《聪训堂集》卷前署名下有“孙男晋孚蝶园编辑,曾孙同勋掞云校刊”字样,清清楚楚。陈同勋与邱禄来,是姐夫与内弟的“关系”,他在《笔生花·序》中自署“愚表侄”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了。
二、《笔生花》的写作经过
邱心如出生于书香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细数平生诸遭遇。姑从少小记分明。止无非,父谈《内则》书和典;止无非,母督闺功俭与勤。为训者,利口覆邦男所戒;为训者,巧言乱德女子箴。因此教,时时择语浑如哑;因此教,事事重思慎失行”,这就使她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封建观念。她少习诗文,事母至孝,为了“聊博我,北堂萱室一时欢”,她早在闺秀之年,就开始撰写《笔生花》的前五回。约在十九岁时,她同清河一张姓儒生结了婚。其夫学疏才浅,碌碌无为,功名不就,穷愁潦倒,她“既失姑嫜之欢心,又遭群小之猜忌,闲语流言,不绝于耳”,只落得夫妻“共守穷困,牛衣对泣”。因此,不久便迁回淮安,卜宅于东门打线巷内。因其宅院设有两道大门,故被时人称“双重门张家”。
邱心如的娘婆二家,境况都很贫苦,“惊米贵,苦囊空,不在愁中即病中”,这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后来邱心如的舅姑(旧指公婆)及其丈夫都相继去世,生计更难维持。娘家也是“父弃世,妹寡居,哥哥相继而亡”。因此,她不得不回到娘家与唯一的老母相依为命。正如她自己所说“时逢冬至风光少,人到贫时世味谙”。为了求得生存,邱心如晚年“设帐授徒”,并坚持继续著书。她在饱尝人世辛酸的艰苦岁月中,承受着常人所不堪承受的生活压力,前后用了约三十年的时间,终于以血和泪凝结成《笔生花》这部共八卷三十二回近一百二十万字的宏篇巨著。成书之日,邱心如又用“留贻闺阁邀清赏,工暇消闲仔细评”的诗句,明确地表达了她的创作意图和对读者的评述要求。
咸丰七年(1857)七月,《笔生花》首次刊行问世。邱心如的表侄陈同勋为其用序云:“姑母性至孝,借翰墨以娱北堂,非必沾沾以逞才为事也。”同治十一年(1872)Jk月,《笔生花》再版时,棠湖云腴女士又在补序中写道:“张母邱太夫人者,生本儒宗’,世居故里。学传卫铄③,幼即能书;教秉宣文④,老犹设帐。”这些评介虽说言辞中肯,切乎实际,但却未必理解作者创作的苦心所在。其实,《笔生花》并非一般庸俗的曲艺唱本,而是一部以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和遭遇不幸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邱心如以其悲愤不平的笔调为封建制度下受屈辱的妇女倾尽了哀怨之情,自己也饮恨而终,埋骨桑梓。
三、《笔生花》的故事梗概及其价值
邱心如的《笔生花》全书结构宏伟,情节曲折,感情丰富,描写细腻,有说有唱,诗文并茂,是我国通俗文学史上罕见的曲艺巨著。《笔生花》主要叙述了明代正德年间的民间女子姜德华,因遭奸臣迫害,投水自杀遇救,为逃避“点秀女”,于是女扮男装出走,后来历经磨难,赴京应试,得中状元,建功立业,终于与表兄文少霞结为夫妻的故事。作品表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和权奸的跋扈,倾诉了妇女的种种不幸和怨愤,歌颂了妇女的非凡智慧和杰出才能,寄托着妇女不甘屈辱的美好理想。作者不仅着眼于封建社会的最低层,写出民间妇女的苦难厄运,而且运用史实作为线索,揭露宫廷贵族的荒淫无耻,从而说明即使高门望族中的闺秀,也同样要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摧残。作者认为女子和男子有着同样的才干,“生女如斯胜似男”、“弄瓦无须望弄璋”⑤,这正是她通过作品代表千千万万妇女们发出的呼声和抗议。当然,囿于历史自勺局限性,《笔生花》在思想性上也存在糟粕之处,如书中明显的保持着妇女“三从四德”的封建论理道德观念,对不合理的“一夫多妻制”公然加以颂扬等等。尽管如此,我们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尚可从中了解到封建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因此,该书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笔生花》所以能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之一,还在于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它看来像是叙事,但又不同于平庸的记叙文体;它类似章回小说,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演义形式;它属于曲艺作品,但又不采用常见的形式。在行文中,作者很巧妙地把诗、词、说、唱溶为一体,运用自如,交替有致。作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描写细腻,揭示深刻;对千姿百态的景物描绘,更是墨泼毫舞,气势雄伟。其笔法之秀、文采之胜,在弹词作品中当推首屈一指。
总之,邱心如的《笔生花》在通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邱心如理应当之无愧地载入我国近代文学史册。
注释:
①炱朽蟫断;炱(yin),烟尘;蟫(tdn)虫。炱朽蟫断,指书籍毁于腐朽虫柱。
②迍邅(zhunzhan),原意为难行貌,此意为困顿,处境不顺当。
③卫铄(272-349),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汝明太守李矩之妻,人称卫夫人。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得其妙传。
④宣文:前秦女经学家,生卒年失考。姓宋,太常韦逞之母,家传周官学(周礼),被人称为“宣文君”。苻坚曾令学生一百二十人从其受业,使周官学得以保存和流传。
⑤弄瓦、弄璋:语出《诗经·小雅·斯干》。瓦,纺锤,给幼女玩以瓦,希望她将来能任女工之意,旧因以称生女为“弄瓦”。璋,玉器,给男孩玩以璋,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因以称生男为“弄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