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末年,淮安继著名文坛巨子辞赋作家枚乘、枚皋父子以后,又出现了彪炳长天的政治家、军事家威旻、臧洪父子,他们以显赫的功绩享誉政坛。
臧洪,字子源,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195年,他的主要政治活动和军事生涯均在东汉末年。《后汉书》、《三国志·魏书》以及历代《淮安府志》、《山阳县志》均有其传记。其父臧旻在东汉桓、灵时期享有盛誉,《后汉书》称臧旻富有学识,胸怀大志,“有干事才”;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收有他《救第五种书》等文,这是现有仅见确属臧旻的作品。
(一)
臧旻从政初在东汉末桓、灵时期,初由徐州从事,辟为司徒府,除卢奴令,后终太原太守任上。史称其“达于从政,为汉良吏”。东汉桓、灵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劳动人民遭到疯狂掠夺,政治腐败,社会危机四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外戚和宦官都是豪强地主的政治代表,农民同地主的矛盾特别尖锐。熹平元年(172),会稽(今绍兴)人许昭,在旬章(今鄞县)起兵,自立为大将军,推其父许生为越王,率众数万,攻破了会稽等许多郡县。东汉王朝十分惊恐,连忙任命臧旻为扬州刺史,率丹阳太守陈夤,用三年时间镇压了这股农民起义。
是时西北边关有警,羌、胡出寇,乡府举能,东汉王朝又迁拜臧旻为匈奴中郎将。人们知道,东汉初年,匈奴已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贵族经常南侵,焚烧城邑,抢掠人口和牲畜。公元89年,东汉王朝又派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可是不久,南匈奴又起兵反叛。臧旻到边地后,经过考察分析,上书皇帝,申述同南匈奴保持和睦关系的意义,修复中断的双边关系,请求出使匈奴,阐明东汉王朝的立场和愿望,重新消除对抗心理。皇帝考虑再三,同意他的意见,并正式命其出使南匈奴。
时隔不久,臧旻带着符节和许多物品,率领使团,跋山涉水,历尽辛苦,到达匈奴,参见了单于,阐述汉方和睦的愿望,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兵不血刃,顺利完成了这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谢承《后汉书》对臧旻从西域归来有这样一段记述;臧旻还京师于西域道里,讲述了匈奴及西域风土人情、山川河流走向,草木鸟兽,口陈手划,太尉袁逢奇其才,赞叹不止:“虽班固作《西域传》,何以如此?”于是,擢升臧旻为议郎,转拜长水(今陕西蓝田)校尉。
臧旻确是封建社会的一名“良吏”。他恢复并且进一步沟通了东汉王朝与匈奴以及西域的通路,促进了东汉王朝与匈奴及西域各兄弟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可以说,他是淮安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一位政治军事家。
(二)
臧洪为臧旻之子,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闻名于世。由于家庭出身,特别是汉末农民大起义的汹涌浪潮,他的思想有深刻变化。十五岁荫袭父功,拜授童子郎,知名太学,未几举孝廉,补即丘长;中平末年(188)弃官还乡,广陵太守张超请他任功曹。
公元一八九年,汉灵帝死,董卓进入洛阳,废了少帝,对人民极为残暴,图危社稷。臧洪在全国首举义旗向董卓发难,并劝说张超起兵。他说;“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张超赞成他的主张,同他一起到陈留(今河南陈留县),劝其兄张邈,同时还与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乔瑁,大会酸枣(今河南延津),共商起兵讨伐董卓之策。
隔日,他们设坛场,推举臧洪为盟主。臧洪整衣佩剑,慨然上坛,歃血说:“汉室不幸,皇刚失统,贼臣董卓,祸加玉尊,疟流百姓,剪覆四海。今吾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齐心戮力,以致臣节,今有谕此盟,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史称“闻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将士讨伐董卓,无不奋力,后因粮尽而散归。
不久,张超派臧洪前往大司马刘虞那里,商量机密要事。到了河间(今河北河间),正碰到幽、冀二州交战,使命不达,只得寓居袁绍处。袁绍对臧洪的德才非常仰慕,与之结为好友,并清臧洪出任青州刺史。任事两年后,“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山东郯城)。
董卓乱后,豪强大混战,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饱经战乱。这时,曹操打起了“兴义兵,诛暴乱”的旗帜,力图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一九六年,曹操围张超于雍邱(今河南杞县)。张超对人说:“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认为袁、曹新和,臧洪为袁绍所用,不会来救。张超说:“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逮耳。”果然,臧洪听到张超被困,感到事态严重,徒跣号泣,求救于袁绍。袁绍不予救兵。在这样情况下,雍邱城被攻破。张超看到颓势难免,自刎于城上,三族被曹操所夷。于是,藏洪对袁绍不仁不义、见利忘义的行为,义愤填膺,由此不与袁绍通和。
(三)
袁绍对臧洪反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派军队攻打他,可“历年不下”。
袁绍派臧洪的同乡陈琳以书譬洪,责以恩义,喻以祸福。臧洪还是没有接受他们劝告,意激词切地回书答道:“以是事人,虽披中情,堕肝胆,犹身疏有罪,言甘见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并坚定地说:“吾其计定,不复谕变也。”他在书中告诉陈琳,守孤空城,并非出于本意,仍是袁绍逼迫他这样做的。“我听说,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您劝我重新归顺袁氏,使我轻本破家。若听您的话,则(申)包胥宜致命于伍员,不当号哭于秦庭矣。”
袁绍见这般光景,知无降意,遂增兵攻城。城中粮谷已尽,外面又无救援,臧洪自料不得幸免于难,于是对吏士们说:“袁氏无道,所图不轨,减洪今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乘城未破,让妻儿老小先出去。”吏士们皆垂泣说:“您与袁氏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我们何忍离您而去?”
粮食吃光了,只得挖野菜、吃树皮,后来连这些也找不到了。主簿启报臧洪内厨米只有三斗,臧洪叹道:“独食此何为!”,令熬了薄粥,分与众人,并“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大家感激泪流满面,战到最后,没有一人叛逃,“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
城被攻破,袁绍抓到臧洪。袁绍亲自给臧洪松了绑,盛施帏幔,大会诸将,并对臧洪说:“子源,何相负若此,今日服末?”臧洪怒目穷张,大声斥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而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拥兵自重,观人屠灭,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为服乎?”袁绍爱臧洪节操和才干,又想提高自己宽大胸怀形象,意欲屈服,见他终不能为已所用,于是杀之。在场的臧洪同乡、东郡丞陈容站起来说:“将军举大事,而专诛忠义,岂合天意?今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陈也被推出斩首。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动乱四起,臧洪举义旗,首先向董卓发难,是很有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他舍身忘死救张超,也实在是刚正勇烈,难能可贵。臧洪三十八年短暂的一生,是值得颂扬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