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梁红玉 / 金志庚

梁红玉(?-1158年)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女将,她的光辉业绩早在南宋人罗大经所著《鹤村玉露》一书中就有了记载,后在元人脱脱编修的《朱史·韩世忠传》中有了较详实的介绍。白话小说《说岳全传》及后来的各类文艺作品在《宋史》基础上作了更多的渲染,给这位古代奇女子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因之,梁红玉已成了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籍贯考证

《鹤林玉露》称:“(梁)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娼也。”韩蕲王即韩世忠,京口即今镇江市。显然,这条资料,并不能说明梁即京口人,而有的书籍上却这样写了。《宋史》在记叙梁红玉史迹时,对她的籍贯只字未提,以后的典籍,辞书上也回避了梁氏籍贯问题。其实梁红玉乃宋代楚州(即今淮安市)人,当属毋容置疑,现略考如下。

1.淮安地方志书记载: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山阳县志》卷二十二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重修山阳县志》亦有相同记叙。光绪十年(1884)刻本《淮安府志》卷三十五在《山阳烈女》中载:“宋,北辰坊烈女、义妇李氏、蕲王韩世忠妻梁氏。”山阳即今淮安,北辰坊即今淮安淮城镇新城村。以上三种地方志的记载印证了《鹤林玉露》的说法。

2.韩世忠墓碑记载:

苏州灵岩山麓有一座“宋韩蕲王墓”,不远处有一高约二丈五尺的神道碑,碑额刻“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牌”十个大字,为宋孝宗手书。碑上刻有一万三千九百余字。墓主人即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碑文中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也”,“杨国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杨国即梁红玉。韩世忠、梁红玉分别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1)、二十二年(1153)逝世。二十年后(淳熙四年,1171),宋孝宗在为岳飞平反的同时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给韩世忠夫妇重新安葬。碑名为宋孝宗亲题,碑文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赵雄撰,侍郎直学院侍讲周必大书。此碑有关梁红玉籍贯的记载无疑是最有权威性的。1939年6月,该碑被飓风吹倒,碎为十块,1946年,灵岩山住持妙真请工匠将碑块粘接,重新竖起,解放后当地政府又予以加固,惜年深日久,风雨剥蚀,现碑文已模糊难辨,所幸苏州博物院存有全文抄本及1920年的拓片,笔者曾赴苏州亲睹并抄录,始知韩世忠共有白氏、郑氏、周氏、梁氏四位夫人,梁氏当排第二。碑文中有关梁氏籍贯之说与淮安地方志一致,证据确凿。

3.淮地文献、遗迹的佐证。

清初淮人张鸿烈撰《淮南诗钞》(康熙刻本)有《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诗一首:“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亦今镇江市)。”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迤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清末淮人卢介清著《咏淮纪略》也有《梁夫人》诗,开头两句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北神堰即北辰坊。卢氏在该书《凡例》中明确指出:“是编所咏纯乎山阳,不兼他邑,间有其人籍非山阳而世居或流寓于此者不在此例。”类似的记载、题咏在淮人别集中还可以找到不少,不一一赘述。

淮安北门外旧有“梁红玉故里”碑及“梁红玉祠”。“梁红玉故里”牌高约四尺,宽一尺五寸,正楷书写,竖于淮安至涟水公路边,“文革”中不知去向,此碑何人所书,竖于何时,未见记载,难以考证。“梁红玉祠”位于新城村。据传,梁红玉在家排行第七,当地人称该祠为“七奶奶庙”,庙中有梁红玉塑像一尊,身着锦缎袍衣。此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淮安县政府在原址修复,十年动乱中再度被毁,1982年又重修新祠。

传奇一生

解开梁红玉籍贯之谜,参阅各种史书方志,梁红玉光辉灿烂的一生即清晰可见了。

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楚州北辰坊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姊妹较多,时淮安境内水田纵横,盛产蒲草,梁红玉在少年时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不久,金兵大举南侵,楚州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家人及大批难民流浪到京口,后沦落为娼家之女(一说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业。),据《鹤林玉露》及《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卷一《中兴名将》录载:韩世忠和梁红玉初次相识的情景,(梁)尝至灵官庙侍候贺朔,忽于廊柱下见一虎蹲卧,鼻息齁齁然,惊骇奔走出,不敢言。已而人至者众,复往视之,乃一卒也。因蹴之起,问其姓名,为韩世忠”,此段叙述,颇富传奇色彩。‘韩世忠乃陕西延安大汉,行伍出身,当时在京口宋军中服役。梁红玉对韩忠可渭一见钟情,回家即告知母亲,认为此人“必非凡人,将来必至荣达”。于是,梁母邀请韩世忠到家中,酒席款待,相谈十分投机,并作主将梁红玉嫁韩为妻。从此梁红玉便随韩世忠南征北战,抗击金兵。公元1127年,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继皇帝位,因韩世忠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便提升他为光州观察使,御营左军统制。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金兵相继攻下楚州、扬州,南宋小朝廷一片惊慌,时扈卫高宗去杭州的统制官苗傅勾结刘正彦叛反,意欲废高宗立太子为帝,效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畏重兵在握的韩世忠前来讨伐,便将梁红玉及其子亮作为人质扣押起来,且“防守严密”。韩世宗闻讯后,即由山东取海道南下秀州(今嘉兴),当时的宰相朱胜非深知梁红玉为人,便假意向苗傅献计;韩世忠拥有重兵,不可与他为敌。应当马上派梁红玉去抚慰他,才是上策。苗傅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挟制的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并向梁“屈膝”礼拜,奉以兄嫂之礼,备好鞍马,请梁红玉去秀州劝说韩世忠。梁红玉假意应允,携子飞马出城。巧遇苗傅之弟苗翊,“翊色动,手自淬耳。”梁红玉见其意“非善”,扬鞭急驰,第二天就赶到秀州与韩世忠商讨对策。不久,韩、梁约集了四方兵马,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苗、刘之乱,维护了南宋的统一,历史上称之为“余杭之难”。

“余杭之难”之后,因韩世忠勤王救驾有功,高宗亲书“忠勇”二字赐予韩并擢升为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称梁红玉“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给内中俸以示报正”。给功臣之妻俸禄,前史从未有过,梁红玉为第一人。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镇守京口。抵挡南下金兵,时士卒仅八千。三月,金兵统帅金兀术率领十万精兵,几百艘战船,沿运河南下,企图渡江消灭南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韩世忠夫妇经过周密部署,于十五日和金兵在镇江金山下会战。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执桴鼓”指挥作战。金兵逃到那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那里。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里整整四十八天。出于无奈,兀术情愿尽还所掠,贡献名马,以求生还。但韩世忠坚决不答应,日:“还我两宫(指被金掳去的徽、钦二帝),复我疆土,可以相全。”金兀术也不得不承认梁氏“熟悉军机,深通战法,不可轻视。”梁红玉还提醒主帅乘机进击,逼敌就范。韩世忠却自信地说:“金兀术已入死地插翅难飞,岂有生理?待其粮尽技穷,必授首于我。”后金兀术于绝望之中,察知黄天荡西端有一老鹳河,稍加疏浚,即可连接长江,一个漆黑的夜晚,金兵一夜之间将老鹳河浚通,天明遁入长江。

韩世忠、梁红玉取得黄天荡大战的胜利,举朝为之庆贺,“帝凡六赐札褒奖,甚宠”,提升韩为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改封梁为杨国夫人。但梁红玉却认为,在敌垂手可歼的情况下使敌遁走,无功可言。她亲拟奏本,弹劾主帅“世忠失机纵敌”,使金兀术得脱,并“乞加罪责”。

宋高宗看了梁红玉的奏章,当廷宣读,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动色。群臣都为梁红玉不徇私情,以社稷为重的精神所感动。

高宗绍兴五年(1135),梁红玉和韩世忠乘胜追击金兵,屯兵楚州城。绍兴六年(1136)朝廷又授韩世忠为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开府楚州。韩世忠夫妇在楚州大修城池,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他们“披草菜,立军府,与士同力役”。梁红玉亲自“织薄为屋”,军民同心,以御强敌。时宋军纪甚严,据《宋史·韩世忠传》载,“将士有临敌怯懦者,王遗以巾帼,设乐大晏,俾妇人粒以耻之”,因之人人奋勇。宋军镇守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绍兴十年(1140),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获胜对己不利,便向金国求和。命岳飞由朱仙镇班师,接着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的兵权。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韩世忠被召至临安封枢密使,实际已无实权。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入狱,惨遭杀害。韩世忠夫妇力争不得,愤然辞官,归隐于临安西部马塍梅园,自号清凉居士,养花种瓜,“淡然自如”,以度晚年。1151年,韩世忠与世长辞,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终。

韩世忠、梁红玉去世后,宋孝宗令树碑建祠以祀之,今苏州市沧浪区枣市街小学即原韩蕲王祠,供韩、梁两尊塑像,壁上有“春祭韩王诞——正月二十四日;秋祭梁夫人诞——九月初六日。”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1982年政府拨款又在“七奶奶庙”原址附近重建了“梁红玉祠”,著名女书法家肖娴题写了祠名。还重塑了梁红玉红妆佩剑彩像。塑像两侧悬挂长达五十四字的楹联: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山河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

如今,梁红玉生平业绩已成为爱国爱乡的典型教材,她的名字也将永载中华民族妇女英烈史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