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里农民画 / 潘宇

博里农民画 / 潘宇

199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的名册上,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这就是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

博里镇地处楚州与阜宁交界的渔滨河畔。勤劳朴实的博里农民在四万五千多亩土地上,世世代代地辛勤耕耘,休养生息,这个在全省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乡镇,居然能跃上中国文化部画乡金榜,人们在惊叹之余,不能不刮目以待这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了,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出这震动乡里的文化壮举的呢?这话得从头说起:

楚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诗文书画,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初,楚州文化馆聚集着吴锡兴、丁乃武、袁振藻等一批优秀的美术工作者,他们曾多次举办农民画学习班,博里镇有三四位农民作者,经常受到文化馆老师们的教诲和熏陶。1976年3月,这些作者中的一位叫朱震国的民办教师成为博里文化站第六任站长,他就开始在博里这块土地上播撒农民画的种子了。20世纪70年代末,“十年动乱”已经结束,农村群众文化冲决了十年禁锢,开始以生动活泼的乡土形式发展民间艺术。博里镇有十几位美术爱好者,在文化站的组织下,创立“新苗园地”,学习绘画,切磋画艺,一边画漫画批判“四人帮”,一边尝试着画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这些文化活动,受到当时市、县文化部门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支持。1980年10月,博里农民画创作组正式成立,十几位农民画作者定期到文化站集中,观摩作品,讨论创作,切磋技艺,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分散的或者是集中办班的创作。而这一切创作活动,都是没有报酬的。对民间绘画,乐此不疲、一往情深的大老粗们,似乎完全忘记了“误工补贴”、“按劳计酬”的信条,因为这是自发组织的。

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中的当代中国农民画,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高潮,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代表的第三次崛起,使农民画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画法,走上了现代民间绘画的道路。因此,博里农民画从一开始就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借鉴民间剪纸、刺绣等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既有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的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别有韵味的现代民间绘画作品。

博里农民画作品内涵显得充实、乐观,真情流淌,热情奔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艺术缩影。从农田水利到秋收晒粮,从牧牛放羊到荷塘花香,从乡村运动会到电视录像,从喜作屋基到新房落成……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顺理成章,清新美好,这是“农民小世界”和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二牛相斗、狗吠鸡鸣的情趣,过年晒面、人欢雀跃的童心一进入作者的艺术视野就是处理得那么风趣、妙趣横生,这是洋溢于画面之外的欢乐向上的心态,散发于画外太平盛世的喜气,这就是博里农民画所展示的地方风情和精神内涵的独特魅力。

1990年8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淮安博里农民画展览”,在省城南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著名书画家、省美协主席亚明先生看了作品以后,很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啊!”著名书画家陈大羽教授看过展览,立即挥笔在四尺整幅宣纸上大书“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向博里农民画学习”。江苏省文化厅为展览特地邀请了南京的十几位著名画家和教授在美术馆召开了座谈会,对博里农民画的艺术特色进行研讨分析。省美术馆收藏了《斗牛图》等八幅作品。

作为后起之秀,博里农民画的艺术成就,得到国内民间美术界的重视,也得到海外友人的赞赏。其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得大奖,许多外国人也争相收藏。荷兰鹿特丹市一个友好代表团专程来博里参观,对博里的农民画家们赞叹不已,纷纷合影留念。江苏省政府代表团赴日本访问时,带去博里农民画的部分作品,日本友人观后,惊叹之余,自愧不如。可以这么说,博里农民画在外国友人面前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形象。

博里农民画的作者们,二十几年如一日,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精美的民间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曲曲深情的颂歌,是在古楚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艳丽芬芳的现代民间艺术花朵,是这批可爱的胼(pián)手胝(zhī)足的农民们长期辛勤的艺术劳动的结晶,也是对当代苏北农民生活的艺术化的记录。

(潘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