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渠 / 毛鼎来

文渠 / 毛鼎来

文渠呢,还有水吗?
——周恩来

文渠是贯通淮安(今楚州)三城(旧城、新城、联城)的一条河流,为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千百年来,它孕育出淮安多少风流人物,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文渠于晋时筑城始即为城内的通水沟渠,初名市河,经历代沿传,旧时称大八字桥至北水关段为“城河”,丽正书院前一段为“玉带河”。因楚州人文蔚起,士气民风,蒸蒸日上,故自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士宦民众通称楚州三城之河渠为文渠。时文渠经过四十二条街巷,有桥梁五十五座,共长二千五百零五丈。文渠流经淮郡三城共设水关九处,以控制渠水的进出,便利舟楫通行。旧城有水关三:西水关(又名矾[fán]心闸、鸡心闸、响水闸)、北水关、巽(xùn)关;新城有二:新城北水关、南水关;联城有水关四:天衢门水关、平成门水关、阜城门水关、联城巽关。旧时文渠水源有三:一是西水关引西湖水,一是巽关引宝带河水,一是河下引罗柳河水。

历年来,随着文渠的疏浚,为了便利城内的陆路交通,在文渠经过的街巷上相继建造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梁有砖砌的拱形桥,如软腿桥、大圣桥等;有砌砖做桥基,木板做桥面的砖木结构桥,如草桥、红板桥等。到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文渠上共有桥梁五十五座,经过四十一条街巷。

文渠正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兵马司巷的红桥,草桥街上的草桥,西长街北头的南市桥,玉器巷里的珠联璧合桥、桂花闸,县西街上的青云桥,童家巷的起凤桥,彩虹桥巷里的彩虹桥,胯下北街的童王桥,兴文街上的兴文桥。从兴文桥至泮池为暗沟。三台阁巷里的三台阁桥,东长街上的真武桥,小校场附近的紫竹桥、上马桥(又名文澜桥),东长街南端的高升桥等,计有桥梁十八座。

文渠中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县东街的白虎桥,院东街的青龙桥,城隍庙巷的六合桥,镇淮楼前的三思桥(亦名湛胜桥),山阳县大堂前甬道上(即今镇淮楼西侧人行道)的软腿桥,捕衙巷的尉西桥,八字小街上的小八字桥,响铺街上(今镇淮楼西路)的大八字桥等,计有桥梁八座。

文渠北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小人堂巷上的红板桥,府市口西街(今新西门大街)的大圣桥(即今和平桥),高公桥西街上的高公桥,通园桥巷上的通园桥,火星庙街上的万寿桥,化民桥巷的化民桥等,计有桥梁六座。

文渠经过联城的街巷和桥梁有:马路街上的放生桥,夹城街上的闸桥,北水关外的石成桥,计有桥梁三座。

文渠经过新城的街巷和桥梁有:莲花街上的通惠桥、通城桥,竹巷街上的广福桥,新城西门大街上的广济桥、洪山寺桥,昌明桥街上的昌明桥,清平桥街上的清平桥,计有桥梁七座。

1945年淮安第一次解放至今,历届人民政府多次组织疏浚护砌渠墙。改革开放以来,党委、政府制定了淮城城市建设规划,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数次拨专款疏浚文渠,整修加固桥梁、用石块垒砌混凝土护渠沟墙。保持了文渠渠水的畅通,2002年成立文渠专管机构,由水务局负责规划建设管理。2005年,政府重点整治了南市桥至三思桥之间的渠道,全部用条石护坡,复建了桂花闸,重修了起凤桥、彩虹桥、珠联璧合桥、青云桥,使得文渠更加艳丽多彩。

(毛鼎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