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秤桥 / 未名

站秤桥 / 未名

楚州城中心镇淮楼的前面,有一座钢筋水泥的新型大桥。这座桥在解放初期,还只是普通旧式砖拱型桥,因为文渠流经桥下的一段是地下暗流,所以桥身就紧靠着旁边人家的墙壁,墙上还砌一方桥额,刻着“三思桥”三个大字。可是城内外和四乡八镇的人都叫惯了另一个名字,把这座桥叫成“站秤桥”,偏不叫“三思桥”,人们还编了一句歇后语:站秤桥下面——看人对汤,一直流传到现在。

听老一辈的人说,清朝时候,这座桥上开了一家饺面店,卖的无非是阳春面、馄饨、饺儿面之类的面食,跟别家饺面店完全一样。可这家与众不同的是,店堂里老是悬吊着一副秤盘,就像个装饰似的放在那里不动,这就引人注意了。原来这家饺面店自夸自赞,说他家出售的面食货真价实,斤两十足,买卖公道,老少无欺。如果上门的顾客有人不相信的话,不妨当面试看看,把已经买到手的一碗面食,不管是阳春面还是馄饨或者饺儿面,朝那悬吊着的秤盘里一放,瞧吧,那个秤砣儿总是按照这碗面食规定的重量,挂在固定的秤星上,两头相平,半两一钱都不少。这家饺面店老板对上门吃面食的顾客大吹大擂,神气十足,有时还拍拍胸膛:“客人们,试试看,要是秤站不稳,一碗罚三碗,再把我的招牌砸烂掉!”有的顾客见他说得神乎其神,心里半信半疑,当真照着他的话把一碗刚出锅的面食朝那秤盘里一放,留神小心的称了又称,果然不错呀,秤站得很准,一丝一毫也不差。这一来,顾客们都没有话可说了,都承认他家的生意做得规矩呀。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这家饺面店的名声很快传扬出去啦。当然,生意也就一天天兴旺起来,顾客挤满了店堂,占满了座位,去了一批又来一批,川流不息,简直把门槛儿都踏烂啦!店老板忙得团团转,还是忙不过来,只好把老婆,儿女们统通叫出来帮忙。有人问他:“你店里生意这么好,挣钱这么多,何不请两个伙计帮着做呢?”他只是笑笑不开口。其实,这个店老板不是不想雇伙计,只因自己心里有鬼,生怕雇了伙计来,迟早总要识破他的鬼把戏,那当然雇不得伙计啦。然而,鬼把戏玩得再巧妙,也只能骗人一时,哪能一辈子胡弄下去,保险不被人家戳破呢?这话实在不错。果然有一天,这个店老板正收市大发,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的那套鬼把式被人识破了。原来他平时卖面食,什么斤两十足,老少无欺,什么秤站得准,百试不差,全是招谣撞骗的欺人之谈。他骨子里玩的只是四个字——看人对汤。什么叫“看人对汤”呢?很简单。下面食要对汤水,就看人面定啦。比如说,这个顾客买东西很顶真,吃不得亏,那么下的时候就要把生料下得分量十足,不能克扣,也不必多对汤水。要是遇上个和气厚道容易应付的顾客呢?好,可以老实不客气的做做手脚,把生料少下些,克扣斤两不碍事,只要把汤水多对上些儿,哪怕你把这碗面食拿到秤盘里试试看,秤砣总归是站秤,保险哪!总而言之,对多少汤水没有一定,全靠随机应变,看人行事,是老人还是年轻小伙子,是大人还是娃娃,是老奶奶还是大嫂儿或者小姑娘,是文质彬彬的还是粗手粗脚的,都要分别对待,不能对上同样的汤水,这就叫“看人对汤”,很有讲究哩。不过,这家饺面店玩惯的“看人对汤”的把戏,到底被人戳破啦!笑话传出去啦!从此以后淮安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站秤桥下面——看人对汤。”

不知过了多少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淮安楚州,留下来盘桓几天。他改扮成老百姓,不带侍卫,只叫大学士汪廷珍陪伴他游逛街市。君臣两个走到站秤桥时,汪廷珍是淮安人,熟悉家乡掌故,就把站秤桥的故事讲给乾隆听。这个皇帝老儿向来自负满腹文采,出口成章,所到之处,总少不了卖弄卖弄自己的才学。当下,他眉头一皱,点头晃脑地讲开了:“站秤桥,这个桥名既粗且俗,不堪入耳,况且此桥正在镇淮楼前,镇淮楼巍峨堂皇,站秤桥竟如此粗俗不雅,实在很难配合,得改个雅的桥名才是道理。”汪廷珍连忙点头:“对对对!”究竟改个什么文雅的名字呢?乾隆皇帝站在桥上思索一会,想不出来,咂咂嘴儿要下桥,刚移动脚步又停住了。站在桥上又思索一会,还是想不出,难哇!咂咂嘴儿又要下桥,走了两步还是想不出,算啦,回去吧!哪晓得汪廷珍凑着他的耳边压低声音说:“皇上,你站在桥上想了三次才走,这叫‘三思桥’啊!嗨嗨,你不是把桥名想出来了吗?”皇帝老儿恍然大悟,乐得不住拍打着自己的屁股:“妙妙妙,就叫‘三思桥’这个名字吧,听起来多么文雅啊。”

汪廷珍吩咐淮安知府,知府再转告山阳知县,要他赶快派人在站秤上立一块桥额,上面刻三个朱红大字:“三思桥”。可是淮安老百姓不理皇帝老儿那文绉绉的一套,不管什么文雅的粗俗的,根本不提“三思桥”这个名字,仍然津津有味地把这座桥叫做“站秤桥”,连同那句歇后语:“站秤桥下面——看人对汤”,一直流传到现在。

(未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