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 / 秦九凤

周恩来故居 / 秦九凤

自古豪杰若鳞比,
能有几人似周公?
——管文蔚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西北隅的驸马巷7号门内,有东西相连的两个老式宅院,共有32间半房屋,占地190多平方米。东宅院临附马巷,西宅院临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形式。整个建筑是清道光年间的青砖灰瓦木结构,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城市民居的建筑风格。朝东的大门两丈外有一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照壁和这两棵老榆树今已不存),再向前走是文渠。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和二曾祖父周光焘(tāo)兄弟俩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从浙江来淮安做师爷时以260两白银合买的。东宅是周光勋一家居住,西宅是周光焘一家居住。

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阳光映照下熠熠(yì,光耀)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周恩来乳名大鸾,刚满5岁就入家塾馆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弟姐妹有恩溥、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们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

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生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劭纲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的嗣(sì)母陈氏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gàn)得了肺痨病而去世。周贻淦无后,周劭纲夫妇便把幼年的恩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恩来就一直跟着嗣母陈氏生活。

在亭子间的南边是厨房。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主堂屋,这是院内最高的房子,当年周恩来曾祖父和二曾祖父均居住过此房屋。祖父母去世后,周恩来的五祖父周子庞也在主堂屋住过,到1918年已倒塌。在嗣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已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浇瓜种菜,因此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曾祖父一家的住房,大门南向。一进门是开阔的院子,现已辟为“周恩来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

建国初期,除周恩来诞生地三间房子外,其余的房子已是东倒西歪,瓦楞长草。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tān,倒塌)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可是,当周恩来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还了这笔维修费。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恩来两次接见赴京的淮安县委负责同志,一再叮咛:“要把房子拆掉。”县委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爱戴,只拆掉了东大门外的照壁,对其他房屋一直未动。1973年11月17日,周恩来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给淮安县委打电话,正式传达周总理关于对他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所以,江苏省原副省长管文蔚在1986年参观故居时不住吟诵“自古豪杰若鳞比,能有几人似周公”的诗句。

周恩来逝世后,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再次进行了整修。1978年底将故居重新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群众10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李鹏、胡耀邦、乔石、张震等,以及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外国友人。

周恩来故居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九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