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湖草堂和王宸勺湖草堂图

图片[1]-勺湖草堂和王宸勺湖草堂图-老淮安

勺湖草堂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勺湖公园内,内有春风亭、瓣香书屋、虹桥等建筑,占地约741平方米,现为勺湖公园的一大景点,是淮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勺湖是濒临古运河的一个小湖泊,因湖面弯曲如勺而得名。据《淮安府志》载,该湖是因修筑淮安城而逐渐形成的,古称放生池,又称郭家湖、王家湖,与萧湖、月湖同位于古运河东岸。湖畔有唐代建筑风格的文通塔,湖光塔影,引人入胜。沿湖有拱桥、石舫、水榭、勺湖草堂等景点,有菰蒲飘香、林泉木石之胜。清初,望社诸君子阮晋、马西樵、石紫岚、闫若璩常于此饮酒赋诗,流觞曲水,讲学聚会。乾隆初年,淮安教育家阮学浩又于此建勺湖草堂,课士读书,是文人学士讲学诵读之所。

阮学浩(1702-1764),字裴园,号缓堂,淮安新城人氏,少年笃学,雍正七年(1729)举人,八年(1730)进士,授翰林检讨,曾主持山西、陕西乡试,提督湖南学政,后因母病,陈情乞归。乞归后于此建勺湖草堂,又名勺湖书塾,教书育人,指导士子读书。相传勺湖草堂士子科举中举率很高,据载有士子十五人,即所谓十五子,登甲榜者七,乙榜者五,二人壮年夭折,仅一人落第。人们认为进了勺湖草堂,取青紫如拾一芥。当时在私家书塾中,勺湖草堂独冠大江南北。而且勺湖草堂的学生,操行为文,必合规矩。其言语行为,各有风度。不用问其姓名,察其言行,就知为阮氏弟子。于是江淮左右郡县,官私之学,惟草堂称盛,勺湖之名大著。乾隆皇帝南巡,阮学浩曾二次到红花埠迎銮,敬献诗册。乾隆二十九年(1764),阮学浩殁后,弟子怀其教,仍定时来草堂相聚诵读,久而不废。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黄河老坝口决口,水漫淮城,草堂毁于水。越二年,阮先生的门下士荆五峰来任淮安知府,寻其旧地,恢复草堂原貌,立先生牌位于其中,并辟为书塾。阮先生长子阮葵生,又请人绘草堂图卷,当时名人文士相继题跋,成为一大盛事。其中的一幅为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所收藏,从中可看出勺湖草堂的历史风貌。

这幅《勺湖草堂图》是清代著名画家王宸的作品,王宸(1720—1797),字子凝、紫凝、子冰,又字蓬心、蓬薪,号蓬樵。晚署老蓬仙、潇湘翁、柳东居士,自称蒙叟、玉虎山樵、退官纳子等,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官永州太守,工诗,江苏太仓人。王宸是王时敏的六世孙,王原祁的曾孙,出身于以“娄东画派”而闻名的书画世家。王时敏、王原祁都是“娄山画派”的重要画家,其作品以摹古拟古为尚,与王鉴、王翬合称为“四王”。“四王”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流派,被清室奉为正宗,影响中国山水画近二百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流派。王宸自幼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故山水承家学,画宗宋元,尤得黄公望法。其技法纯熟,功力深厚,与王昱、王玖、王愫并称为“小四王”。在承前启后的“小四王”中,王宸喜用干笔皴擦,渴笔浓墨,气韵古厚。尤其是于干皴中有润泽之气,创作了多幅摹古拟古的山水画作品。但这幅《勺湖草堂图》却没有成熟的范本供其临摹,而是对照实景写生作画,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法而写出勺湖草堂的实景。这在王宸的书画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故而弥足珍贵。

这幅《勺湖草堂图》,纵81厘米,横43厘米,水墨画,纸本(图228)。立意高古,构图雅致,运笔枯中带秀,气韵浓郁,初夏的景色跃然纸上,表现了勺湖草堂的美丽景色。此图采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平远画法,虚实相间,富有层次。其近景所写者,纯系勺湖湖岸的一段实景。这段湖岸丘壑相间,自西向东逶迤,由岗丘、平地和东西栈桥组成。上写殿宇草堂,苍松怪石,小桥流水,水草翠竹。图中勺湖之上,水势浩渺;湖边之草堂二楹,在古松篁竹的掩映下,背湖环溪,宁静幽深。在此读书,恰如古人深山读书一样,身在江湖而志存高远,胸怀大志而身居茅屋。其中景所写者,乃湖中之岛湖心鸟,其上绿树烟柳,芳草萋萋。湖心岛上的二座殿宇,乃古籍中的大悲阁也。据载大悲阁乃淮安之佛教丛林,孤悬湖上,不似仙境却胜似仙境,好似蓬莱仙阁一般。大悲阁不幸在抗日战争中遭敌机轰炸,现已不存。其远景处留白,表示湖水浩渺,远接天际。此图虽不画人,却自见人境。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意境幽雅,生意盎然,展现了一派恬静透远的江淮水乡情趣。因此,该图是作者所写的一段实景,虽然距今已200多年,图景对照,仍能一一确认。

从近图来看,此图的最西端的殿宇乃老君殿,在树林的遮掩下仅露出屋脊。从图上看,这应是座砖木结构的高大殿堂,是座硬山顶式的古老建筑。据载老君殿内香火兴旺,原是淮厨帮会祭祀天厨星的场所。淮人徐日升《老君殿》诗曰:“风景三秋后,湖光一览余,朱栏横殿角,丹灶峙庭余。”即是咏此。惜在1938年被日机炸毁,现已了无踪迹。过老君殿后即是一岗丘,岗丘上有嘉树二株,参差相依。岗丘下有溪流,溪流上有栈桥,由此可达对岸平地。平地三面环水,东依岗丘。上有草堂二楹,植以翠竹。这应是勺湖草堂的主题建筑,即古籍中的瓣香书屋也,阮先生当年就课士于此。岗丘上苍松挺拔,老树虬枝,东有栈桥建于入湖溪流之上,于是隔溪之湖畔丛林,丘壑茅舍,均可想像得之,画尽而意不尽,意境含蓄。隔溪之草亭,即古籍中的春风亭也,亦是勺湖草堂之建筑。师生于课余之时,登斯亭也,如沐春风,心旷神怡。从图上看,这草堂、草亭都是以芦苇、茅草为主要建筑材料,即古籍中的淮屋。据载,淮屋是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流行的一种屋宇,建造方便而又耐水渍潮湿,当时贫富人家都以此为住房,符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明·钱谦益《淮屋》诗云:“淮人作淮屋,缚芦为桷椽。砖基省涂墍,薄栌无刻镌。”阮葵生《茶余客话》云:“淮民编芦作屋,贫家皆然,亦有精粗之别。园林中仿置一区,俨入画图。”故勺湖草堂虽是茅屋草舍,但却是古城淮安的一大景观,其建筑风格洗练浑朴,素朴无华而饶有风趣。再加上苍松翠竹,芳草绿树,背湖环溪,水天一色。此图用渴笔浓墨写树叶,细笔淡墨写树干,所画之树,皆位置相宜,交差有致。其树叶或勾、或点、或圈、或画,形式多样,浓淡相间。所写岗丘、坡陀,湖岸、洲渚,则纯用侧峰、枯笔,极简练中,蕴涵无穷。所写竹木水草,虽逸笔草草,却也匠心独具,极富功力。

此图左上有作者自题“勺湖草堂图”五字,是作者为此画所拟的画题。元人黄公望《写山水诀》云:“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著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可见勺湖草堂图就是此幅山水画的题目,图上所画者即是勺湖草堂图。其下题词云:“吾山大兄嘱余写草堂水石之胜,适得佳纸,仿佛图其概。他日授,虽栗杖当访君,红桥绿筱开之。”(图229)由题词看来,该图是作者应“吾山大兄”嘱托所作,此“吾山大兄”即清代名人阮葵生。阮葵生(1727-1879),字宝诚,号吾山,阮学浩之长子,与其弟阮芝生并称“淮安二阮”,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人氏。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阮葵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中举,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明通榜入选中书,任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篡修,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历官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等职。久居京师,交游天下名士,同徐乾学、纪昀交往甚密,风流文采,为世所推重。在刑部为官,公正公平,主持正义,深得乾隆帝赏识。史载因上朝时骑马受伤,乾隆帝特赐予乘轿的礼遇。曾在京主持建造淮安会馆,使在京淮籍人士居住有屋,广受赞誉。所著《茶余客话》三十卷,对有清一代典章制度和淮地名物掌故涉猎甚多,具有重要价值。阮葵生自幼在勺湖草堂读书,对勺湖草堂感情很深,曾著长诗《忆勺湖草堂歌》,情感真挚,炽烈充沛。再加上对其父阮学浩的怀念,故请画家王宸写《勺湖草堂图》。王宸和阮葵生年纪相若,交游深厚,都是以举人身份入值内阁,同为内阁中书。在工余之时谈诗论画,亦是交情深厚的文友画友。如王宸创作的山水画《明湖揽翠图》上,就有阮氏的题诗和题辞。因此,此画虽说是王宸应阮氏之请所作的命题画,但也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精心“图其概”,写出勺湖草堂的风骨神韵。因此,此图初看和一般山水画别无二样,但细加咀嚼,却有滋有味,很有功夫。据此看来,此幅应属王宸的得力作品,基本写出了勺湖草堂的历史风貌,反映出作者高超的书画技艺和笔墨功夫。落款为:“蓬心弟王宸”,下钤“王宸”白文印、“子冰”朱文印。

光阴如箭,岁月如歌,勺湖草堂也历经沧桑,几度修缮,成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文物古迹。现时间虽过去数百年,但勺湖依旧是波光漪丽,风光无限,被辟为古城淮安的重要园林之一。勺湖草堂也仍是桃李芬芳,游人如织,成为古城淮安尊师重教的标志。现勺湖草堂东邻的文通中学,已继承和发扬了勺湖草堂的历史传统,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湖心岛上已架起东西长桥,勺湖草堂也由芦苇茅舍改建成青砖黛瓦的屋宇。但这种砖木结构的勺湖草堂和历史上的勺湖草堂相差甚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基础。特别是其门楼上的精美砖雕更是对勺湖草堂的美化,可说是一座十分理想化的仿古建筑(图230)。这幅《勺湖草堂图》使我们得见清代乾隆年间勺湖草堂的真实面貌,有可能成为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倘若勺湖草堂能按该图进行复原陈列,那将重现勺湖草堂的历史面貌。在现代化的园林之中,则是少了一座高大的殿堂,而增加了一座具有历史风味的淮屋。倘若如此,则是走进历史,别有一翻风味,给人一种高雅的精神亨受。故该图不但具有艺术价值,且有重要历史价值,这在勺湖草堂的修复和保护中非常重要,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画图。

 

http://blog.sina.com.cn/u/2367781892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