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赵嘏 / 钟士和

晚唐诗人赵嘏 / 钟士和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

晚唐诗人赵嘏(gǔ)出生在楚州河下镇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里。由于父母体弱多病,无力挣钱谋生,全家六七口人,挤在一间破草房中,终年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赵嘏在苦难中度过了童年,渐渐地长大了。他不想再拖累父母,他要自食其力。十四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外出谋生。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早晨,他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故乡,独自一人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这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赵嘏整整一天没吃到东西了。饥寒交迫的他不得不来到一个富户的大门口乞讨。这家人正在举办酒宴。一个和赵嘏年纪一般大的少年说:“喂,叫化子,饿了吧,给你肉吃。”说着夹了一大块红烧肉递给赵嘏。赵嘏伸手要接,那个少年却把肉丢给了桌子下面的大狼狗。满桌的人哈哈大笑。又一个少年向赵嘏招招手:“讨饭鬼,要吃肉不难。来,钻到桌子底下跟我的狗抢,抢得过它你就有吃的了。”又一阵哈哈大笑。赵嘏听了心如刀绞。他狠狠地朝这些人瞪了一眼,转头扎入了风雪之中。他来到一个没有风雪的墙角,愤怒和屈辱的泪水刷刷而下。他想起了同乡前辈韩信:自己的处境不正和韩信的少年时代一样吗?韩信受过胯下之辱,能够发愤图强,成为兴汉三杰的大军事家,我为什么不能呢?对,我要以韩信为榜样。可是我没有武艺呀!他又想到了汉代的大文学家枚乘:枚乘是我的邻居,他的旧宅还耸立在我家的旁边。他的童年和我一样的穷苦,他靠刻苦学习成为一代文学大家,我为什么不能呢?对,我要读书,刻苦地读书,可以当文学家,还可以应试做官。从此,他一边替人打工,一边刻苦读书。短短五六年,他的文学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坎坷的命运,社会的不平,发自内心的感受,燃烧着赵嘏文学创作的火花,在他的笔底流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竟是那样地清圆含蓄,意境深远,让人不仅得到美丽的艺术享受,同时也从中体会出深刻而又独到的人生哲理。

二十岁的时候,赵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他像其他许多青少年一样,憧憬着通过考试得以体现自身的水平和价值,改变穷困潦倒的状况。可是第一次就碰了壁。失败之后,他来到浙东等地方,投入朋友门下当幕宾,并且着手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六年后,赵嘏又西溯长江和汉水,来到首都长安,再一次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考试。谁知命运又和他开了个大玩笑,再一次名落孙山。这一次,他的身心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来说,考试得中与否,是他一生荣辱的关键,除此之外无路可走。因此,赵嘏不得不留在长安,一次次地参加科考。这一考就是八年。八年中,他是屡败屡考,屡考屡败。那唯一的希望,恰如梦中黄粱,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在这八年中,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奔走于政坛风云人物之中,遍尝人间冷暖,阅尽世态炎凉。他也曾想到此为止,浩然归去,终了一生,但是总下不了决心。在极度矛盾和失望的情绪中,只能以写诗和喝酒来混日子。他曾在一首《自遣》诗中说道:“繁华的长安呀,你给我的只有世态炎凉。不幸的诗人啊,只能以酒排解愁肠!”这就是他在长安八年生活的的真实写照。愤懑和抑郁,成了滔滔的诗的长河。这八年中,赵嘏写出了大量的诗歌。这八年,是诗人创作最丰盛的八年,也是诗人登上诗坛艺术顶峰的八年。与他同时的大诗人杜枚读了他的《长安秋望》一诗,对诗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不禁击节赞叹,称他为“赵倚楼”。赵嘏文学艺术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赵嘏终于遂愿及第,中了进士,这时,他已经是三十七岁的中年人了。本来,中年得中,虽说为时已晚,但毕竟给了赵嘏以极大的安慰和满足。可是直到四年之后,朝廷才给了他一个从九品的小官——渭南尉。苦苦奋斗了近二十年,竟落得如此惨淡的结局,这是赵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不想上任,却又不得不去赴任。壮志难酬,郁郁寡欢,在任不到六年,抑郁而死,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七岁。

诗坛上一颗璀灿的明星就这样陨(yǔn,从天空落下)落了!在赵嘏的身后,留下了数百首诗篇和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供后人欣赏、品评。

(钟士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