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文状元沈坤 / 刘怀玉

抗倭文状元沈坤 / 刘怀玉

沈坤,字伯生,号十洲,明正德二年(1507)生于淮安。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状元。援例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升右春坊右谕德,署南京翰林院事。又二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是年八月十五日,母亲病故,辞官归葬,并在家守制三年。

其间,适逢倭寇猖獗。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由日照南来,经赣榆、沭阳、桃源,至清河,“流害千里,杀戮千余”。三十五年秋,沈坤刚到家,倭寇就在瓜洲焚烧了一批漕运的官船。第二年春,倭寇又从如皋、海门来,抢掠南通、扬州、高邮、宝应、淮安;五月,另一路倭寇由天长、盱眙,抢掠泗州、淮安。淮安当时还驻扎着淮安、大河两个卫(邳州卫、宽河卫已调驻邳州和辽东),淮安卫7个千户所,大河卫5个,按编制兵力应有13000余人,而且还有镇守淮安的总兵、参将,军事力量算得上是雄厚的,抵御这些小股倭寇,应该说是绰绰有余的。但因为政治腐败,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这些官兵根本不能打仗,临阵一触即溃。本来漕运总督兼淮安、凤阳、庐州、扬州四府巡抚,这里发生军事问题,照例需领兵打仗。由于倭警,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漕运总督根本顾不上巡抚地方,更谈不上组织抗倭了。因此朝廷后来又单设淮安巡抚(正式名称是凤阳巡抚,因为凤阳是朱皇帝的老家,但驻淮安),指派李遂来淮任职,专门进行抗倭。李遂虽善于用兵,但也经常失利。面对这一现实,沈坤十分感慨,他既痛恨官兵之腐败无能,又无限同情人民遭受的灾苦。安葬了父母以后,他毅然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变卖家产,树起抗倭大旗。他招募了1000多名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成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这比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要早一年多时间。沈坤的行动立即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阮葵生的七世祖阮淳(1506-1588),是个诸生,他将他家储集的粮食全部送给沈坤作为军饷。

沈坤的乡兵大营设在新城,在新城、河下设立路障,派人日夜巡逻。建了不少岗楼,楼下可以藏兵,顶上可以瞭望、报警,名之为“御倭屯瞭所”。其中有一座在湖嘴,一座在竹巷他家旁边。白天,他在新城内练兵,夜晚他独居城外,巡视敌情。他经常教导他的部下,为了保卫大明江山,保卫自己家乡,要加紧训练,英勇杀敌,即使牺牲也是十分光荣的。在他的训练和教育下,乡兵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善战,打了许多大胜仗。

同治《山阳县志》卷二十一记载:嘉靖三十六年初,“倭数千人自日照流劫至淮安,时邑人沈坤方家居,散赀[zī,音资,意同资]募乡兵千余屯城外。倭纵火焚烧,官兵且却。坤率兵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始退”。《江南通志》在这条记载后还说:乡兵乘胜追击,“城上望之,呼曰‘状元兵!’未几,倭以二十二船从泗而下,焚掠尤惨。坤极力会战(与官兵会同作战)。”沈坤的乡兵从此被人称为状元兵,名声大振。

《重修宝应县志·摭记》记载:世宗嘉靖三十六年“五月七日已刻,倭从高邮至宝应,越宿移舟淮郡,遇沈状元家兵,冲突复回……至十七日挖此盐坝乘水放舟而去”。淮安当时有两座城,即新城和旧城,两城互不相连,中间隔有一条狭长的空地,有一条大河从中流过,它本是漕运的通道,即大运河的一段,运河改道城西以后,它的两岸仍很繁华。后因为闹倭寇,变得十分萧条。两城相距不远,对面相望,保卫起来战线长,兵力分散。因此,沈坤建议,从东西两头增筑城墙,将新旧两城连结起来,防倭时可以统一部署兵力,南北呼应,首尾相连。这个建议立刻得到漕运总督章焕的赞成。经请示朝廷同意以后,立即动手筑城,并且很快就筑好了。新筑成的城俗称联城,又名夹城,章焕给它命了一个美名“玉带城”,并请人绘制一幅《联城图》,设宴犒劳有功人员。沈坤给它命名为“备倭城”,东西门均曰“天衢门”,南北门(在西天衢门北)叫“平倭门”。从此三城联成一体,淮安三城环环相接的特殊的古城结构得以定型并保存下来。联城建好以后,他将状元兵的大营移驻联城里去,在里面另辟广场训练乡兵。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由吴淞流窜南通狼山,北犯山阳境内,惨杀平民无数。内有一酋,身长九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状元兵增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状元兵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终于将这股倭寇消灭。倭寇退据庙湾,复又向淮安窜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门都日夜关闭。当时李遂的人马有57000余人,分成17个大营,李遂的儿子李材也在军营中,另募兵勇3000人,加上沈坤的状元兵,兵力是很强大的。只是这些人庸碌无能,临阵着慌,所以不容易打胜仗。沈坤提出一个建议,倭寇由东面来犯,必从姚家荡(今顺河乡境内官路、丁姚、胡宋三村地)经过,如果在那里打他一个伏击战,定能一举全歼倭寇。李遂很赞成这个意见,立即与沈坤研究作战计划,分兵悄悄地埋伏于姚家荡的各个隘口,形成一个很大的口袋阵。四月十九日,倭寇果进入姚家荡伏击圈,从寅时战到申时,斩杀倭寇478人。倭寇退到姚庄,我军纵火焚庄,又杀贼270余人。倭寇又逃往陈庄,复追赶斩杀74人,余倭退守庙湾而去。海道副使刘景韶督兵追击,水陆兵400人围攻庙湾,通政使唐顺之参加督战,李遂又留下胡宗宪召募的山东兵2500人参战,几方面的人马合围作战,终于在五月二十四日夜全歼余倭,江北倭患从此平定。

抗倭胜利结束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深坑集中埋葬,上面筑起高墩,名之为“埋倭山”,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墩”,遗址在今顺河乡丁姚村境内。

抗倭结束,李遂即被调任南京兵部侍郎。他积极向皇帝奏明沈坤的抗倭功劳。在奏疏中说沈坤“才兼经略,功收御侮”。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嘉靖皇帝下达圣旨,任命沈坤为国子监祭酒(北京)。但未及赴任,沈坤就吃了一场冤枉官司,被逮入诏狱,并瘐[yǔ,音雨,瘐死:病死]死狱中。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六云:沈坤“忧居,以倭事起,将吏奔溃,坤率壮勇保其乡里,遂以军法榜笞不用命者。其里中虽全,而人多怨之。有儒生辈为谣言构之,南道御史林润弹治之。时坤起为北祭酒,上命捕至诏狱拷治,瘐死狱中”。朱国桢《大政记》亦云:“御史林润劾祭酒沈坤,瘐死狱中,非其罪。人多冤之,口语藉藉,林亦深悔云。”乡贤吴山夫《山阳志遗》卷三云:“方其团练乡勇时,以兵法部署,其宾客子弟,人多怨之。同乡胡给事应嘉旧与之隙,郡守范槚亦与之牴牾。乃结二三青衿,构之巡按御史林润,槚持其狱甚坚,润劾奏之。遂被逮,未几,卒于狱。”最有权威的著作能说清这段公案的当推《明实录》。《世宗实录》卷四八二对这件事的原委也有公正的记载:“坤素跌宕负气,不能谐俗。会倭犯江北,诸文武吏望风奔溃,坤督率邻里,保所居淮安新城。远近依附者众,坤遂以军法部署防御,有犯令者则榜笞之。故所居虽赖以保全,而被其榜笞者,亦遂生怨恨。中有给事中胡应嘉宗党,及府县儒学生一二人。应嘉与坤有隙,又性险狠,遂与诸生撰为谣言,构之于御史林润。疏劾之,应嘉复从旁力证,然皆流谤无指实。其所谓断手胡銮者,固无恙也;他皆类此。及坤逮至,竟拷死狱中,士论冤之。”这是皇家著作,等于为沈坤洗清了罪名,然而,人死案了,以后谁也没有再理这件事,沈坤的英名一直未能正式平反昭雪。

沈坤去世后,淮安人民十分怀念他。人们在姚家荡建立一座报功祠,纪念他的抗倭功劳。他的墓在运河以西的西湖风景区金牛冈,遗址在今黄码乡文渠村(在明代,那儿是湖泊,名曰管家湖,俗名西湖)。不少文人墨客曾来这里凭吊。嘉靖末,沈坤同时代人王信《吊沈十洲太史》云:

海寇纷纷孰敢撄[yīng,音英,挑战],独能一剑断长鲸。
诸君何不怜才甚,自坏江淮万里城。

明末探花夏曰瑚(亦河下人)《金牛墩怀古》云:

蔓草连荒阜,天高雁阵分。
村翁谈往迹,英主宿雄军。
箭簇沙场冷,牛羊夕照曛。
最怜埋恨处,祭酒只孤坟。

为了保存沈坤的遗迹,人们把沈坤家附近的抗倭屯所改建为状元楼,后来又把他早年读书的新城南门楼修建一新,也称做状元楼。这座楼上面的匾额,出自万历年间淮安书法家熊斗阳的手笔。后来,新城状元楼圮废,河下的状元楼一修再修。清咸丰年间,王天池、殷自芳等人最后一次倡修状元楼,修好以后,曾撰联云:

倚马成文,上马杀贼;
国子师表,天子门生。

他们还把沈坤的事迹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一本《沈十洲先生垂永录》。

(刘怀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