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敬仰的伟人(读后感)


图片[1]-我所敬仰的伟人(读后感)-老淮安 

图片[2]-我所敬仰的伟人(读后感)-老淮安 

我家离周恩来故居很近。散步过去,也就几分钟的样子。在3月5日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前夕,拿到两本新书:《亲情西花厅》和《难忘的八年》。前者是周恩来侄儿、侄女们所作,后者是周恩来生前秘书纪东所写。

两本书没讲什么周恩来惊天动地的壮举,都是些平常琐事,可是读起来倍感亲切。正是从这些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1969年冬天,纪东接到李富春办公室的电话,说李富春、蔡畅身体不好,家里温度低,有些冷。纪东急忙向总理报告。总理听了之后,双眉紧皱,气呼呼地说出了三个字:“势利眼!”总理接着说:“做人啊,不能做势利小人,特别是在人家倒霉的时候!你告诉中央警卫局的领导,要保证富春和其他同志家里的暖气供应,要烧暖和。他们年纪都大了,身体又不好,冻坏身子怎么办?”随后,他嘱咐专人到朱老总、刘少奇、陈毅等老同志家里看望,帮他们解决困难。

1973年,乔冠华有过对周总理不公正的批评,而且言辞激烈。后来,他当面向总理表示当时在会议上自己的发言是错误的,对不起总理,请他原谅。总理宽容地说:“这么多年了,我还不了解你吗?你们当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你在我身边工作几十年,怎么能不讲话呢?不要背包袱,这不是你们能左右的事情,对我个人来说,吸取教训就是了。”

觉得总理对于我们国家的贡献,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对来说,他在精神上的贡献更为重要。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言曾激励了几代人。他呕心沥血,运筹帷幄,为我们民族的崛起耗尽最后一滴心血,留下无数佳话和不朽的辉煌。记得冰心就曾说过:他是付出爱最多,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他是古今中外第一位完人。感觉确如斯言。

也曾在网上看到一些对周总理的非议。主要是说他太中庸,老好人,在历次党内斗争中左右逢源,是个不倒翁;有人说他不作为,在毛主席晚年一错再错的情况下,没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没能保护更多的人;更有人借顾顺章事件说周总理薄情寡义,冷酷残忍。

其实,周总理善于团结各界人士,个人涵养极佳,深得各方敬重,这也许给人一种老好人的印象。但他的原则性不可谓不强,表现在许多党内斗争中的处理方式。他的一生也在极力实践这个原则,他几次在历史转折点的力挽狂澜之举,都表明他并不在意所谓权力和位置。而在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他仍然关注国家的命运。我想,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周总理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客观上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如果他自己也先倒下了,那他如何保护更多的人?每个人对历史的贡献都不是一个简单标准就能衡量的。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人物有着特定的历史任务。至于顾顺章灭门事件,我也读过那本书,那书上所说也只是一家之言吧。即使这样,那书中也说到周恩来放走了顾的小女儿。在那样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保全地下党组织,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更见他壮士断腕的勇气,令人由衷敬佩。须知那时蒋介石可是“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个”。

谈到文革时,邓小平曾说过两句意味深长的话:一是没有周总理,文化大革命的局面可能更糟;二是没有周总理,文化大革命也不会拖得那么久。胡耀邦也曾这样说过:因为周总理的存在,使党多次在危难中没有陷于分裂;同时在党犯错误的时候,因为有了周,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谅解。这大概是说,在政治上进行较量,可最后大家还是站在党的旗帜下面。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周总理有他的局限性。他不是完人,但可以说他是好人,是一代伟人。他是为了中国人民累死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正如邓小平说,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一直表现出来的就是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姿态。这也是我们从心里敬仰他、怀念他的理由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