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n-老淮安-第23页
题东轩 / 宋·徐积-老淮安

题东轩 / 宋·徐积

我家东畔好凭栏,柳一林边水一湾。 城下人烟都似野,城头云树恰如山。 作者简介: 徐积,字仲车,楚州山阳人(今淮安)。宋治平四年进士,事亲至孝,卒谥节孝。有家祠,名曰“徐节孝祠”,座落在...
韩德勤统治下的粮食管理处 / 王健夫-老淮安

韩德勤统治下的粮食管理处 / 王健夫

一九四一年秋,驻在泰州城内的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靠汪伪组织,担任“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原驻在兴化县城内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虽然名义上还挂着鲁苏战区副总司令...
韩德勤撤离苏北淮安的经过 / 王健夫-老淮安

韩德勤撤离苏北淮安的经过 / 王健夫

一丸四三年二月,韩德勤的江苏省政府和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均设在淮安县第四区蒋桥乡。在日寇发动春季大“扫荡”前,国民党军队的分布形势是这样的:韩直辖的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所属两个团,...
抗战前的淮安南门粮食业 / 毛鼎来-老淮安

抗战前的淮安南门粮食业 / 毛鼎来

粮食业,就是从事粮食买卖的行业。 淮安粮食业的兴起是在原先米市(据乾隆山阳县志记载:淮安的米市“一旧城南门外,一城北天兴观后,一东门外涧河,一清江浦大市”)的基础上形成的,已有一百几...
淮安钱庄业的兴衰 / 王士义-老淮安

淮安钱庄业的兴衰 / 王士义

我叫张仲钧,今年八十四岁,从十五、六岁起就在钱庄里学生意,直到三十年代初淮安钱庄业完全倒闭时,才离开了钱庄。为了反映当时淮安钱庄业的面貌,提供部份史料供学者研究参考,现将所见所闻叙...
乡思 / 明·顾达-老淮安

乡思 / 明·顾达

家住新城古刹旁,小桥流水浴斜阳。 月明鹤影翻松径,日暖莺声闹草堂。 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 病多欲去增惭愧,未有涓埃报圣皇。 注: 新城在原楚川(今淮安)城北,建于元初。一说为...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安新闻业 / 杨锡祺-老淮安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安新闻业 / 杨锡祺

一九四六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挑起内战,已经解放了的大片苏北土地,又重新陷入战争与灾难的深渊。 就在这个时候,淮安的一些所谓文人,都想凭借一枝笔杆子寻找生活出路。一个小小的淮安县...
题画二绝 / 清·刘鹗-老淮安

题画二绝 / 清·刘鹗

绒绒细草绿如丝,正是春江水暖时; 三五成群随意动,天机活泼有谁知。 开到桃花百草菲,苹湖水满鲫鱼肥; 故乡风景年年好,惟问王孙归不归。 注: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寄籍淮安...
淮剧——苏北人的乡音 / 秦九凤-老淮安

淮剧——苏北人的乡音 / 秦九凤

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这里特向大家介绍一点关于淮剧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以飨淮剧爱好者。 一、淮剧的起源与演变 淮剧...
刘伶台 / 清·周𡿠-老淮安

刘伶台 / 清·周𡿠

荷锸竞何处,荒台异地悬。 村墟余落日,禾黍散秋烟。 四海家同在,人生醉亦传, 独怜名利客.不溯竹林贤。 注: 刘伶台——在淮安城东刘伶村,距城约八华里。今丘墟尚存。刘伶,晋沛国人,字伯...
华中《新华日报》在淮安 / 沈光祖-老淮安

华中《新华日报》在淮安 / 沈光祖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了南京,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不久即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的问题。几经谈判...
忆丙子岁廿六韵 / 清·刘鹗-老淮安

忆丙子岁廿六韵 / 清·刘鹗

岁纪丁红鼠,冲寒返故乡; 征途逾晋宋,驿路指淮扬。 江湖愁日下,风雨返山阳。 更扫陶潜径,爱修子贡墙。 南河寻故址,西坝访新庄。 忽见双珠出,聊探一脔尝。 优昙尤易逝,橄榄味弥长。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