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 / 李祥 黄玲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淮安市城中心镇淮楼西北的驸马巷内。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东宅院大门向东,临驸马巷。原有四进房屋二十间,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两间北屋和拐角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第三进的三间是周恩来诞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四进有面南堂屋三间,是周宅主屋,前有小屋两间,叫“亭子间”。蜀恩来幼年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与小婶母陈氏曾住在这里。在主屋和“亭子间”之间,有一眼水井,一棵大榆树。“亭子间”前亦有一棵大榆树。西宅院大门向南,临局巷,原有二进十二间房屋,是周恩来二叔祖父家住房。这两个宅院是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在清朝道光年间从浙江绍兴迁居淮安后(先任师爷后当知县)与其二哥周亥祥合买的,在当时的淮安,只具有中下等水平。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从周恩来记事的时候起,家庭已经开始衰败。到他父亲这一辈,没有置过任何田产,几近破落。周恩来曾对晚辈说过当时的情况:“那时家里破产到什么程度呢?拿东西去典当,靠借债过日子。”

解放初期,淮安县委曾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倒塌的房舍进行初步维修。这件事当总理一九五二年从侄儿的来信中知道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维修,并询问了维修经费的数目,很快就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修理费。他还多次教育在淮安的亲属,不要说出他住过的房子,要把房子拆掉。他对县委负责同志说:“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不能和毛主席的旧居比。”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九日,他还特地给淮安县委写了一封亲笔信,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些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言辞恳切,感人肺腑。一九七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国务院办公室曾经四次打电话给淮安县委,传达周总理的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正因为如此,周恩来故居多年失修而逐渐破败。墙垣也开始倒塌,东宅院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家塾馆三间,塾师休息室二间,祖堂屋三间,周恩来童年与过继母居住的亭子间二间,长廊及厨房二间,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堂屋三间、一眼水并和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直到一九七六年周恩来逝世后,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才于一九七八年初对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至年底恢复了周恩来最后离开淮安时的原貌。修复后的周恩来故居一共有房屋三十二间,总面积约一千九百六十平方米。周恩来故居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五日对外开放。一九八二年三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江苏省淮安县周恩来总理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一月国务院公布:淮安周恩来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瞻仰周恩来同志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大门上方悬挂着的一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红底金字的匾额“周恩来同志故居”。进入大门,迎面是江泽民同志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为周恩来纪念馆开馆亲笔书写的“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题词。向西北拐不几步,有面西三间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这里陈列着周恩来当年读书用的单人学桌。周恩来刚满五岁时就入家垫馆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万怀芝等。这时,他已能背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许多诗句。因为他学习认真,记忆力强,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都属最优,书法也在同辈兄妹之上,常常受到长辈与家塾老师的赞扬,小兄妹们都很羡慕、敬佩他。屋里陈列的书桌、书橱以及木制睡炕,都是按原貌复原陈列的。

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房间挂着周恩来父母的照片。屋里的铜脸盆、铜油灯、被褥等简朴的陈设,都是按当年的原样搁置的。西面一间是周恩来父亲周劭纲的读书休息室。在周恩来诞生的房间对面是胡耀邦同志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瞻仰故居时亲笔书写的红底金字“全党楷模”题词。

从“诞生地”向西横穿一条狭长的南北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祖父的住处。南边有两闻“亭子间”,东边一间是周恩来过继母亲陈氏(小婶母)的住地。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肺病,病情日趋严重。陈氏婚后无子,为了“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便把幼年的恩来过继给小叔为子。过继后不到几个月小叔父就病故了,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陈氏生活。陈氏出身子书香门第,能写会画,爱好古典诗文。恩来三四岁时,她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并经常给他讲故事。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宋词。由于过继母陈氏在周恩来幼年时就为他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他八岁就能阅读小说。《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等,他都读过。关于周恩来和生母万氏和过继母陈氏的情况,周恩来在1946年9月与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时说:“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她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性格爽朗,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西面一间住着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她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儿童时代的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周恩来幼年失去了慈母,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称她为蒋妈妈。解放以后,周恩来在两次接见进京的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关切地询问过他幼年时的乳母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

在过继母陈氏住房“亭子间”后檐有一眼水井,井石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井水清澈见底。离井台不远的厨房门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地,周恩来同志当年曾跟着蒋妈妈从这眼水井里打水浇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说;“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只要系上几米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西宅院(周恩来二叔祖父周亥祥住房),现辟为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陈列室、周恩来外祖父家字画展览室、周恩来外交风采展览室、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

周恩来纪念展览陈列室,展出国画、油画、复制画、照片共二百多幅。陈列内容包括周恩来的童年、家世、故乡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题词及外宾留言四个部分。

童年部分是以国画的形式展出的,主要介绍周恩来诞生至十二岁离开淮安时的情况。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城内驸马巷7号,取名“大鸾”。不满周岁,过继给重病中的小叔父,几个月后小叔父病故,由过继母陈氏养育。五岁入家塾馆念书。六岁跟着父母、过继母以及两个弟弟,一家六口人,搬到了淮阴,先在外祖父家居住,后又搬到西边的陈家花园。在淮阴读书时,周恩来和小兄妹们玩“七巧板”益智游戏。每次做这种游戏,恩来总是撄得又快又好。九岁这一年,生母万氏和过继母陈氏,由于生活的愁苦劳累,不幸相继去世,他只好带领两个弟弟返回淮安老家。作为长子的周恩来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处理家务。当时家境衰败,债台高筑,每天要帐追息者接踵于庭,他只得靠典当来维持生活。他看够了各种冷漠、狡诈的面孔,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旧世界愤恨不平的种子。恩来十岁时,表舅龚荫荪知道恩来的困难处境,对他的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天资聪明也有所闻,便慷慨解囊,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并叫他到自己的家塾来读书,用当时的话说,叫“寄馆”,恩来很高兴地接受了龚家的好意。龚荫荪是位革新派人物,家有丰富的藏书。除大量的古籍外,也有小说、戏曲一类的文学读物,还有一些宣传近代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薪书和报刊。

这样的环境为恩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龚家的家塾老师周先生是位愤世嫉俗的秀才。恩来向周先生学习的虽然主要还是所谓“经书”,但在周先生的许可下,他阅读了大量历史、小说和其他文学读物,文化水平一天天提高,视野一天天扩大。周先生书法很好,他根据学生写字的特点,确定临摹何种字帖。恩来的书法风格就是在周先生指导下定型的。他当时学习刻苦,每天的功课都按时做完才回家。由于他聪明好学,周先生很喜欢他,从不因为他是“寄馆”而有所歧视,相反,却常常夸奖他,叫别的孩子向他学习。1952年,恩来对表姐龚志如说过,表舅是他政治上的启蒙老师,周先生是他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1910年春,在东北奉天工作的四伯父周贻庚从恩来的书信中得知淮安老家详情,同时也发现周恩来很有才华,为了不贻误这孩子的前途,他托人把恩来接到东北念书。从此,恩来告别故里,就学他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

家世部分主要介绍周恩来祖父、父母、过继母、伯父母及弟弟等人情况。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浙江绍兴人,约于清朝道光年间从浙江绍兴迁居江苏淮安,当了多年的师爷,然后又到盐城、阜宁当了几年巡检。接着到南京任江宁布仓大使,晚年任淮安府山阳县(1914年改名为淮安县)知县。周恩来出生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周恩来生父周贻能(1874-1942)又名周劭纲,字懋臣,周攀龙次子。为人忠厚,曾学过师爷但没学成,长期在外地任文书之类的职员。晚年随长子周恩来一起生活。他曾做过一些有益于革命的事,1942年在重庆红岩村去世。

周恩来生母万氏(1877-1907)又名冬儿,原籍江西南昌,随父迁居江苏清河县(1913年改名淮阴县,现址为清河区)。万氏读过五六年家塾。结婚后生周恩来三兄弟。周恩来谈到母亲时说:她善良美丽,性格开朗,精明果断,有办事能力。因家道中落,操劳过度早逝。

周恩来过继母陈氏(1880-1907)江苏宝应人。周恩来小叔父周簪臣(字贻淦)之妻。陈氏出身在贫寒的读书人家。自幼喜书画,好诗文。父亲陈源是个秀才,兼通医理,很有学问。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恩来当作生活的希望与依靠。从三岁起,亲自教其认字、读书,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07年患肺结核逝世,年方28岁。

周恩来伯父周贻庚(1872-1933)字曼青。周攀龙长子。曾任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俸饷科科员,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员,奉天全省清丈总局西安清大行局科员等职。在奉天、天津供职时,接周恩来到身边读书。周恩来后来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无所成就。周恩来伯母杨氏(1891-1944)山东人,贫苦出身,为人耿直勤劳,心地善良,无子女。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由她照料生活。平时以给人编织线袋接济生活。伯母的勤俭美德,对周恩来一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深刻影响。

周恩来二弟周恩溥(1899-1945)字博宇,出生于江苏淮安,长期随伯父周贻庚在东北任事,1945年病逝,终年46岁。

周恩来三弟周恩寿(1904-1985)字同宇,曾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后脱离政治转而经商。1949年入华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冶金部钢铁局和内务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8年被捕,1975年获释。1985年在北京去世。

家世部分还展出周恩来父亲与同仁的合影,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合影等照片18幅。

故乡部分主要介绍周总理关怀故乡和故乡人民怀念总理的情况。

周恩来同志十二岁离开淮安。几十年来,家乡人民一直盼望着敬爱的周总理能回来看看,总理也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每当家乡有人去北京,总理总要请他们到家作客,并一再说:“我要回去看看,淮安建设好了,我还是要回去看看的。”

一九五八年六、七月份,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同志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当时县里计划办几个厂,顺便想请求总理帮助搞点钢材。不巧,正逢总理到广州视察,总理听说后就挂电话回来,要王汝祥同志在北京一定等他。不久总理便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京。还没有来得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接见了王汝祥同志。王汝祥向总理汇报了县里计划,谈到办厂的事,总理说:粮食上去了,可以办些厂,但也要面向农业,由省里统筹规划。办厂要用钢材,这得由全省统一安排。为了勉励淮安县委,总理在王汝祥笔记本上写了“鼓足千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题词,又用宣纸写了四张“淮安日报”的报头。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和一九六。年四月,总理在百忙中又分别接见了当时的淮安县委副书记颜太发同志和县委书记处书记、淮城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刘秉衡同志,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有一次去北京的家乡同志给总理送了点家乡特产“淮安茶馓”,

周总理后来坚持付了钱,并附上了国务院“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这个通知在展览中也陈列出来了。

周总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生前多次指示在淮安的亲属将祖坟深埋,并派侄儿周尔萃专程回家乡,将祖坟棺木深埋,坟地交生产队耕种,还付给当地生产队七十元钱,作为青苗赔偿费。

周总理在对待淮安的亲属问题上,表现了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他曾专门给淮安县委写信指示,他的亲属不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顾。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家乡人民的心碎了。人们悲痛的泪水,抛洒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悼念的人们抬着花圈从古城的四面八方,涌向总理故居。从八十岁的老人到七八岁的孩子,人们不顾路远,不怕寒冷,赶到故居敬献白花松枝,寄托无限的哀思。淮安县委举行了沉痛的悼念活动。展览中展出12幅照片再现当时淮安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催人泪下的情景。

第四部分主要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人士题词及外宾留言。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江泽民同志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时瞻仰周恩来故居并题词;“我们参观总理故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我国电子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深切怀念周总理,向全党楷模,敬爱的周总理学习。”

一九八○年五月三十日和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李鹏同志两度来周恩来故居瞻仰,并题词:“我们电力工业战线的同志们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学习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亦先后前来瞻仰周恩来故居并留言。其中有日本首任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先生、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主席波凯拉等。一些名流学者如费孝通、李一氓、陈大羽等即兴赋诗作画以为纪念。

周恩来外祖父家字画展,精选了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十三舅万立、表侄万棣等万氏家属的亲笔字画18幅,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周恩来外祖父家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及对童年周恩来的成长产生的影响,属首家展出。

周恩来外交风采展览精选了100幅图片资料,寓意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展览分五个方面:一、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奠基;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拓展外交领域,寻求和平进步;四、真诚坦率,广交深交朋友;五、再创外交工作新局面。展示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生动而又富有魅力的形象,从中体现他的外交思想、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及为开创和建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周恩来外交风采展览向西跨过一道圆门,便来到了周恩来故居书画苑。这是在周恩来故居西侧院内兴建的一座画苑。画苑共展出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入瞻仰周恩来故居时留下的极为珍贵的题词及著名书画家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周恩来故居捐献的字画墨宝一百余幅。

从周恩来故居书画苑向北不几步,便来到周恩来故居后院。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缅怀周恩来丰功伟绩,学习周恩来崇高品德,弘扬周恩来书法艺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周恩来故居后院建立了周恩来墨迹碑廊。进入碑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1917年给同学郭恩宁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碑刻。碑廊中碑刻共24块,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时间跨青年、中年、老年;书风清朗丰润,雄浑朴茂,熔颜魏于一炉,于平稳出险峻。

周恩来故居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外瞻仰者一千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铁映等,还有百余位省部级领导、著名人物以及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千二百多位国际友人。

敬爱的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