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和《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卞书樵

英籍华人、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在1988年3月5日周恩来纪念馆举行奠基仪式之际,千里迢迢,专程赶到淮安,为周恩来纪念馆掘土奠基,并为她准备撰写的《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搜集材料。
3月4日下午,韩素音女士刚刚踏上淮安的土地,风尘未洗,便在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的陪同下,参观周恩来故居。跨入故居的黑漆大门,尔辉同志便向她介绍迎面的一堵墙,告诉她这就是周家的影壁,是为了祛秽除邪的。韩素音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点着头。在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房间里,她问房子是否是原来的。陪同人员回答:周总理诞生地的房子是原来的,这个书房是后来根据遗留的地基,照原样恢复的。在周恩来童年用的书桌旁,她仔细地抚摸着、端详着,还低头细看桌凳背面的的质料,然后又向陪同人员打听书桌是否是原物在周恩来与过继母陈氐居住的房子前,韩女士斜倚在栏杆上,用手托着下巴,仔细地端详着小木牌上的说明文字。姿态是那么天真,神情是那么专注。
在陈列室,她拿出笔记本,抄录周恩来的童年纪事。她一边望着墙上的纪事,一边在笔记本上用英文迅速地写着。那敏捷的动作,令旁观者赞叹。后来,故居管理处的同志告诉她有印现成的这方面小册子,她才停住笔。在开始参观陈列室的时候,韩女士对故居内陈列一个人的一生事迹不以为然,认为这与“故居”不协调。后来,故居管理处的同志解释说,陈列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事迹,是为了充分利用这几间空着的房子,让人们了解这位伟人,至此,韩素音女士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在故居第三陈列室,韩素音女士对着一幅照片出神。画面上,邓大姐手捧着周总理的骨灰盒站在周总理遗像前,含泪欲滴,神情悲恸。韩女士面对这张照片,不由想起了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年代,顿时感慨万千,举起照相机打算拍照,可双手却不由自主地顗抖,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最后,她走出陈列室时不住地用手帕揩去盈眶的泪水。从故居出来,陪同的同志请她到接待室小憩,并想请她留言纪念。韩女士了解这个意图后,立即返身上了车。她说,对周总理的感情,此时此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上车以后,她终于情不自禁,眼泪夺眶而出。
当日晚,我们拜访了韩素音女士。
在淮安宾馆的会客室里,71岁高龄的韩素音女士安坐在沙发上,双手抱着一只玻璃杯,满头银丝上戴着一顶用毛线编织的帽子。她身材较瘦,衣着单薄,腿上仅穿一条红色的紧身裤,显得肥大的羽绒脤还是因怕冷在南京新买的。可她文思敏捷,成果卓著,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声望。她说,第一次来到周总理的衣胞之地,太令人难忘了。总理故居的一草一木,都将对她写作有不小的作用。她还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身世。她说,她出生在中国的四川,第一个丈夫是国民党的一个军官。那个时候,她并不慊得政治,只认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是不对的。她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重庆。那次见面,她虽然只在远处望着周恩来,可在她的脑海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在丈夫面前预言:你们的仗是肯定打不贏的。而丈夫则说她是个“傻女人”,
不予理睬。说到这里,韩女士呷了一口茶,仰面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无限深情地说:1956年,我从香港回到内地,再次见到了周总理。那个时候,我仍然是个“傻女人”,什么都不懂,是周总理多次给我做解释工作,终于改变了我的思想意识,使我“脱胎換骨”谈到为什么要为周恩来写传,她反问我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本写拿破仑的书?有多少本写周恩来的书?”然后,她不无感槪地说:世界上写拿玻仑的书有150本之多,而周恩来在国际上的威望这么高,写他的书却只有区区8本,面且有的书里的史料与事实不符,如果不能将周恩来全面地介绍给世界人民,让人们从他的身上吸取营养,那将是一件憾事。去年,她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签订了出版这本书的合同。她在参考現有的8本书,并考证其史料真实性的同时,又先后跑了美国、法国、德国、印尼、巴®斯坦等国家,国内的朋友更是鼎力相助。不久,她还准备去一次越南,搜集胡志明与周恩来交往的资料。
我们问韩素音女士,为一个人写传,一般都是从他出生到逝世这段时间,而您为什么要写他的“世纪”(100年)呢?我们的话音未落,韩女士便接上来说,周恩来虽然仙逝了,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没有人认为他已离开我们,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用自己的品德树立起的巍巍丰碑,人们是不会忘怀的。况且,1997年,中国将收回对香港主权,这也是周总理的遗愿之一;到了1998年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台湾问题也一定会得到解决了。我想这些都应该让周总理知道。说到这里,韩素音女士动了感情,她说:你们淮安人认为周恩来是伟大的,其实,你们的这种认识是朦胧的,你们不可能真正知道他在世界上有多么的伟大,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把他视若神明。
我们想先知为快地了解她对这本书的构想,不料被韩女士一句幽默的话语挡了回来:我现在无法回答你们。因为它如同生娃娃一样,孩子没生下来之前,是无论如何不该去描绘他的形象的。停了停,她又说:当然,我这本书不仅仅要写周恩来一个人,因为历史毕竟不是哪一个人写的。否则,周总理是不会答应的。

编者附注:
韩素音女士撰写的《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已于1992年10月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首发式。这部传记的原稿为英文,作者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义,决定首先在中国出中文版。1956年以来,韩女士与周恩来十多次交谈,都保存详细笔录。1988年3月5日,她特地赶到淮安参加周恩来纪念馆奠基仪弍,并为撰写这部传记收集资料。本文是《淮安报》记者卞书樵采访纪实。文题系本刊编者另拟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